绿皮车(散文)

2023-12-20 20:56:57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绿皮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绿皮车是我国铁路客车的标准肤色,无论是慢车、快车、公务车乃至首长专列,几无例外都是绿色为底,窗口上下,有两条水平黄线一贯到边。绿皮车是沿袭战争年代的迷彩伪装?还是绿色代表通行无阻?抑或是绿色和原野融恰无间?可能兼而有之。列车出站,大多数时间都是行驶在广袤的山岭或乡间,与山野一色快速移动,令人赏心悦目。

       中学时段,一次支农,我们插秧就在铁路边。满身泥巴汗水、腰酸背疼之际,看见绿皮车被喷云吐雾的蒸汽机车拉着从身边轰隆隆驶过,望着那些窗口露出来的乘客的脸,很是羡慕。我对绿皮车蜿蜒而去的远方无限神往,想象着如果自己能从站立的泥水里拔出脚来,变成绿皮车里的一员,该是多么惬意。

       没来铁路之前,我坐过几次绿皮车。座席清一色的木板,坐着有点硌屁股,而且列车不时大幅晃动,时间稍长,脑壳发晕。每次坐车,我都把车窗大开,让风可劲儿迎面吹,只是不能开得太久,否则蒸汽机车喷出的煤灰便扑面而来。冷天不能敞开车窗,又不甘心完全关死后的空气不流通,于是小心拿捏尺度,反复小幅开开关关。那时候,我觉得坐车更多的是主动参与。

       后来,我应招来到高原铁路,成了一名手拿检车锤、腰扎工具带的列检工人。当我站在铁路边时,便真切地与铁路有了情感和心灵上的呼应。再看看站场上停留的绿皮车,虽然默默无语、静虚守恒,但只要接到出发指令,却能以非凡的速度和声势,迅速将广大的时空占领。我为自己是铁路人而倍感自豪。

       我们干列检的,可不是阿拉伯数字的演绎与组合,不是横竖撇捺折的结构与排列,更不是凌空蹈虚、漫无边际的神游和幻想。列检是全天候作业,爬冰卧雪、迎送晨昏、精检细修、一丝不苟,全是实打实、硬逗硬。这不仅是工作和饭碗,更重要的是责任和担当。我和所有前辈一样,俯首于生之所依、命之所寄的神圣而崇高的职业。

       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外出办事,对绿皮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绿皮车的软卧,处长以上领导才能享受,普通旅客只能坐硬卧和硬座。绿皮车速度慢,价格低廉,还有笨重的双层车窗,烧煤的茶炉,没有空调,停车才开摇头扇。乘客多半是短途旅客,有通勤的铁路职工、通学的职工子弟,还有沿线的乡民。乡民们赶早挑卖的蔬菜、土鸡等特产,格外为城里人垂青。早出晚归是这些乘客的常态。

       绿皮车是一个流动的茶馆,汇聚了芸芸众生,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隐喻,串起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斑斓。铁路人则沉默而执着,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也要保证铁路畅通无阻、列车安全正点,并在岁月和生活的洪流中把握自己的命运。

       九十年代之后,铁路发生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嬗变,蒸汽机车不断封存之后,绿皮车也陆续淡出人们的视野。绿皮车费工费时,还不怎么赚钱,被潮流淘洗也在情理之中。但绿皮车的退出,对通勤、通学和乡民确实不便。通勤、通学的人,他们的家都在小站或半路工区,很多地方不通汽车,铁路是唯一的外出通道。沿线的乡民同样为此纠结,他们需要站站停的绿皮车。

       绿皮车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不是的。据我所知,青藏铁路打造的就是绿皮车。铁路开通之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相继开行通往拉萨的特快列车,采用改进版的25T型绿皮车,内里全是航空气密技术及供氧装置,墨绿色的车身涂着两道黄线,而且停车时可以使用厕所。青藏铁路的绿皮车,是我国当时最好的旅客列车。

       近年,曾经消失的绿皮车又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慢车,更有K字头的快车。在此之前,高铁动车已经运行几年,高铁时速可达350千米,动车时速可达250千米,车内设施跻身国际前列,朝发夕至成为现实。而其他客车进厂,一律漆成绿色,车内设施鸟枪换炮,华丽转身,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舒适度呈几何级数上升。

       有人问,现在还有慢车吗?答案是有,而且还不少。不说别的,仅是成都局管内,成昆线、成渝线、内六线等线路,仍然坚持开行站站停的绿皮车,解决了通勤、通学和乡民的出行难,被世人誉为“扶贫列车”。我看了这些新闻,情不自禁地叫好。“人民铁路为人民”,不是空话。

       现在的铁路,总在大地上留下气势磅礴、恢宏壮观的图景。而奔忙在千里铁道线上的绿皮车,与大自然和谐相融,既能解决人们视觉的美学体验,又能实现人们怀旧的热切愿望。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