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散文)
(2022-09-28 15:49:48)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娱乐杂谈 |
重
青涩时期,总以为重阳离自己很远,这个节日是属于长辈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青涩褪去,青春不再,老境逼来,这才知道,曾经的一切已是明日黄花,“秋风秋雨愁煞人”。每天早晨洗嗽时,站在镜子前打理这张已有斑点的脸,看到两鬓蹿出的银色发丝,瞧见眉毛上扬时额头泛起的皱纹,发觉原本乌黑油亮的头发日渐稀疏,便油然地产生许多人生感慨。
是啊,谁都不愿意自己变老,不愿意这么快就步入重阳的行列。但岁数增大,日渐老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逆转。在单位上,同事们小到二十来岁,大到与我年龄相仿,或者比我年龄稍长的,都称我为“老谭”。不管他们是出于友好善意,还是别的什么含意,我都欣然接受,并回赠他们一个会意的笑。或早或晚,走进重阳,是每个健在的人必由之路。
正在步入老境的我辈,大可不必揽镜自怜。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源于战国时期的重阳节,数千年来一直是我国民间的重要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由此,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已经上升到国家意志,成为国人的法律和道德标准。
有了社会共识和法律保障,我们还应该做什么?一言以蔽之:保持“玉精神,兰气息”。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积极的姿势,会使我们的晚年过得精彩。上了岁数的人,或许被别人嫌弃,但不可自抛自弃。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词,以饱满的激情咏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领袖高屋建瓴,借景寄情,既是对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表达无限的敬佩和赞赏,也是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充满必胜的信心。今天奉读再三,我却强烈地感觉到,这首词也是一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末已”的励志图卷。
节庆,往往洋溢着喜感、动感和美感。在众多的节庆中,我认为重阳节最美。
重阳之美,美在一份思念。在王维的笔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即使真的分离,那份殷殷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还是可以隔着遥远的距离速递到亲人的身边。重阳节,这份思念,如鲜花般绽放,美艳动人。
重阳之美,美在一份景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脍炙人口,传颂至今,因而农历九月还有一个美好的名字:菊月。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她那昂首的姿态,使风霜不再那么肆虐,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重阳节,这份景致,如菊般傲霜,美好可人。
重阳之美,美在一份孝心。陈志岁吟道:“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这一天,游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从旅途的行囊中掏出,与父母一同分享,酒杯里溢出的醇香,早已弥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桂花树上。秋阳中,父母爽朗的笑声,已经洒在院落的中央,融入美酒佳肴,映照出他们桂花般温馨香馥的心情。重阳节,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回响。
重阳之美,美在一份情怀。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上,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的忧思……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在耳边萦绕,将人们一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重阳节,这份情怀,宛如灿然的秋菊,馨香弥漫。
重阳节,美的思念,美的景致,美的孝心,美的情怀,在与亲人的团聚和期盼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最美好的幸福和光芒。每逢重阳,我们应该记住的不仅是过往的诸般美好,还有山泉般汩汩流淌着的亲情,不断呵护和滋养着将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