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荷花淀》文本解析

(2012-09-17 11:22:5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例案例

《荷花淀》文本解析          

闵行中学 邵英英

   (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其解读评析也颇丰,我就从言语形式的几个角度来品读文本,教参中已有的分析尽量不重复。)

    一篇小说的起笔是很难的,第一笔从什么地方写起,是写人物还是环境还是交代背景,作者选择这样写也总有他的意图。小说的开篇第一句“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凉爽”和“干净”,一个形容夏夜天气令人畅快,一个体现女主人的勤劳持家,两个词就将环境和人物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但这篇小说是以战争为题材,这两个形容词完全摒弃了战争的沉重与混乱的消极感受,用最简洁的词来展现一种清新明快的色调,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又用了口语的表现形式“*得很”,而不是用“很凉爽,很干净”来表达,更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浓郁气息,自然质朴不造作,亦如小说中的人物。第一节中还有三个形容词都是形容苇眉子的。“湿润润”和“又薄又细”是客观描述,“柔滑修长”是带着美的感受的,我想只有对生活的热爱才能如此优美地描述劳动对象。编席子是繁琐而枯燥的劳作,我们一读“柔滑修长”这个四个字的词,就知道作者要表现的绝不是生活的艰辛,而优美的劳作画面顿时浮现在眼前,生活的诗意也由此弥漫开来。

    一个名词或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形容词,对一些独特的形容词的品读,就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倾向、态度立场是悄无声息地蕴含在这些精心又精确的选词上的,而作品的风格也通过这些词语得以展现。又如在第六十四节中,作者用了“清脆”一词来形容枪声。小说对战争的正面描写很少,这个不同寻常的词语搭配,却让读者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与惨烈,而是充盈着激昂、乐观的情绪。

    形容词、动词的提炼很能体现作者的笔力。如“吮”,如文中的三处运用“丢”“捞”(见教参),同样也多次出现了和“跳”有关的词,第一处在第一节“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个“跳跃”将编席子利落的动作和愉悦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仍有着这样欢快的节奏让人心情激荡。第二处是第四十节描写水面“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女人们寻夫未果,既为自己的牵肠羞愧,也为未见丈夫失望伤心,这样的情绪所见的景应是惆怅的,女人们眼中的水面也一定是浩渺朦胧的。而作者此处不仅把风吹水动的微澜比作水银,还用了“跳荡”来形容,羞愧失望的情绪已然消散,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跳荡” 有对他们安危的忐忑,同时跳荡着的也有女人们对丈夫们上前线的自豪,这是青年活泼的生命力。作者在后面一节有一段全文唯一的评论“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女人们在战争年代艰苦岁月中仍然展现着最本真质朴的生命的活力,小说的活力与魅力也自然“跳荡”起来。第三处是在第五十七节,女人们偶遇敌船,摇船逃跑。作者用梭鱼来比喻小船的速度与女人们摇船娴熟的本领,作者在这里还用了“打跳”这一词来形容梭鱼,把本来受到战争威胁的紧张气氛完全变成了生活中捕鱼时明快的节奏。“跳”是个很有活力的词,作者多次运用这个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景物、人物、事件都是富有生气的,这样的生命力是乐观的革命精神最自然的体现。

    言语的形式就是文本的内容本身,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让我们能细致地品味作品的语言本色,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运用语言,而不只是了解情节、关注主题思想。语言的魅力就是语文的魅力。

    文中还多处运用变化的语序。如第十三节女人看出水生不平常就问“怎么了,你?”这是个主谓倒装,女人发现丈夫言语中闪烁其词,感到事有蹊跷,只得逼问,这样的倒装有生气更有关切,语气比“你怎么了”更强烈。而在战斗胜利后,水生追回那个盒子,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又是一个倒装句,比“你们出来吧”节奏更急促,把人物内心的担心与生气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这两句变式句,都带着更强烈的口吻,但在急切的语气中却展现的是夫妻间彼此的默契与深沉含蓄的情感。质朴而有情趣的表达使人物更可爱生动。

    在选为教材时,文本有两处是有所改动的,一处是标点符号。孙犁的原文是“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人教社的编辑提出建议,第二个逗号应该改为句号,“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如果是原文的逗号的话,整句话的重点在最后一句,那么语气就变成了拖后腿了,改为句号后,对丈夫上前线的举措是支持的,更能体现女人的识大体。标点符号的解读是很耐人寻味的。又比如“你总是很积极的。”如果改成感叹号“你总是很积极的!”语气由娇嗔变成了嘲讽,而句号把责怪中的自豪与赞扬也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我发现女人们几组对话,标点符号不同,语气情感也是不同的。在商量寻夫的时候多用句号,破折号,是因为心中儿女情长,羞愧忸怩,不好意思。而最后在回家途中的对话多用感叹号,多用反问句,语气强烈肯定,这是女人们在经历了战斗后内心的成长,对革命的信心与决心也从语气中完全透露出来。

    原文的第二处改动是在第四十节描写水面的凉风。原文是“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而教材中的文本则改为“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加了一个“上字”,使人感觉到风吹麦动的波浪感节奏感,而不是一阵风。这种律动和人物的说笑的节奏是相一致的,轻快而优美。作者对文章节奏的拿捏是恰如其分的。女人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声是“哗,哗,哗。”这水声是自然流畅、轻快悠闲的,这样的一幅采菱图让人想起诗经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场景或者是西周的《采莲曲》,美好而纯净。而第59节,青年妇女们遇敌划船时的节奏就变成了“哗哗,哗哗,哗哗哗!”多了四个“哗”,改变用感叹号,就把紧张的形势与内心的急迫却不慌乱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作者在选择景物的色彩上也体现出了他所要表现的家乡的美。在形容苇眉子编的席子的颜色时,作者用了一组比喻“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世界”,在形容荷花淀的水面是用的是“水银”的比喻,也是白色的,而女人们捞起又丢掉的菱角亦是“乳白色的”,再加上碧绿的密密层层的荷叶和粉色的像哨兵一样的荷花箭,这些色彩和作者开篇“干净”的院子是一致的。这样一个纯净而美好的世界,怎能不令人向往,怎能让它被战争的硝烟所破坏呢?

    作者在人称上的布局也体现了一定的匠心。开篇是“女人”编席,第二节中是“女人们”编席,第三节是“这女人”编席,由个体到群体再到个体,女人连姓氏名称,外貌特征都没有交代,虚化的人物形象更具普遍性。而全文在情节设置上也是前文重点突出水生嫂的识大体,后文突出几个青年妇女从对丈夫的藕断丝连到经历战斗后的成长,个体的形象与群体的形象交织在一起,交织成一曲女性的生命力的赞歌,她们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融入了革命斗争的队伍,革命的信心怎能不被燃烧起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