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都的秋》的言语形式分析

(2012-09-17 11:24:34)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例案例

《故都的秋》的言语形式分析

闵行三中  何娟

    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故都的秋”充满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反复诵读也百读不厌。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和分析一下文章的精妙之处。

一、清新淡远的语言

    全文读来,没有文字雕琢的痕迹,但读者无不沉浸在作者营造的“清、静、悲凉”的氛围中,这大多归功于作者的语言。例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的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特别是最后的“来得悲凉”比前面两句更加舒缓而深沉。又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文字流畅,轻松随意,让读者眼前不禁看到碧绿的天空,耳边听到驯鸽飞过的声音,不自觉地就融进文字的意境里。再如“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比喻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使文章清新美丽具有诗意。

二、清净淡雅的画面

    这篇散文,对于自然风物,既没有浓妆艳抹的涂饰,也没有对色彩层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点染,便把自然力赋于北平秋天的种种神韵和盘托出给了它的读者,既映衬出秋的底色,又和谐着文间的基调。你看: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这种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从表面看,作者只是信笔而至的点缀,其实作者对色彩的选配是颇具匠心的。这幅画面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红、黄、橙等“热色”,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

    整篇文章一共描绘出五幅画面: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每一幅画面都抓住了北方的固有的秋色秋味,那么闲静又那么诗意。

三、不可抗拒的深情

    北平,对于郁达夫来说,虽然不是故乡,所以他不能把她比喻成母亲,像母亲一样爱,但是对他来说是故都,是祖国。那些触手可及的人事,是那么鲜活和真实,故都的秋味是那么浓烈令人沉醉。所以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那一往情深,“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是南方人,当时也正生活在南方,所以他常常会“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特别是文末“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读到此,相信任何读者都已被作者的深情所打动,在这里,我们分明感受到故都的秋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深情如何令人抗拒,这也是这篇文章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