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2017-04-19 20:24:39)
标签:
育儿 |
浅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来说是一项基本的技能,但由于现代家庭的对幼儿的包办干预严重,导致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不足。本文从分析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因,以及探索提高孩子能力的多种途径入手,达到提高我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
关键字: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纲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是否具备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对其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发展自理能力的角度而言,这代表身心成熟到某一程度,使它逐渐脱离依赖或被动的帮助,进而能在自己的意志中主动行事。在生理的需求方面,不再只是依赖父母。在心理层次方面,它更是孩子建立自信心与安全感的重要基础。从社会层面看,具有独立、自信、责任感的公民,将使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在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1、家长的包办代替。
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孩子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2、区域活动中渗透自理能力的游戏材料,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来游戏材料,让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理能力。比如,孩子刚入园时,很多孩子不会使用调羹,有的正握,有的反握,还有的是用抓的。所以我们用薯片罐制成的瓶娃娃,结合围棋特色,让幼儿做喂宝宝吃饭的游戏;另外在娃娃家放置了一些娃娃,让孩子们学习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小朋友们对袜子和鞋子的正反总是搞不清,还不会穿袜子,所以我们又增添了游戏材料“好玩的袜子”。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袜子配对,学习折袜子和感知袜子成双成对的特征。
随着孩子学习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游戏材料也不断地做出了调整。孩子们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3、运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增强幼儿自理的意识。
刚开始穿脱衣服对小班幼儿来说确实难度太大。如果平铺直述地向幼儿讲解,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而且会有厌烦、枯燥的情绪。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穿脱衣服的要领。我们运用了许多简短有趣的儿歌,例如《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
通过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幼儿会有兴趣地边说儿歌边穿脱,逐步学会了穿脱衣服。
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我们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平时对孩子应耐心细致,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孩子特别好模仿,有时你在擦桌子时,孩子会有兴趣地尝试一下,这时,你可以让孩子试一下,别担心孩子干不好,或添麻烦、帮倒忙。再一方面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小心弄湿衣裤,把桌子的脏东西抹到地下弄脏地面等,这时,我们应多鼓励,少指责埋怨,以保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6、家园一致,共同培养。
幼儿园的老师做得再多,再好,家长不配合的话,很多努力就会付之一炬。就像我们班的魏建兴小朋友。本来经过小班半学期的培养,他的进餐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来他在家里是不吃肉的,可是在老师和同伴的鼓励、示范下,他也开始尝试了。他这个学期老毛病重犯就是因为她姑姑和老师说:如果他不要吃肉就算了,要呕的,在家也从来不吃的。这一句话就把老师一个学期的努力付之一炬,可见家长的配合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一直非常努力的和家长沟通,通过校信通、家长会、个别谈话等形式,不但把近阶段要练习的内容告知家长,还会把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告诉家长。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很多家长都和我们保持密切的配合和联系,所以他们的孩子进步非常迅速。我们通过家长园地上的一些文章提醒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养成在孩子一生发展中的作用。所以要明确目标,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一致。
与此同时,我们建议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生活用品、玩具、图书等,让孩子学习使用,创设一个适宜幼儿习惯养成的物质环境。还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精神环境,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为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家长要不包办、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王雅丽.学习《指南》精神,优化
保教质量[期刊论文]-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30)
【2】吴建.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期刊论文]-新课程 ;小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