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循证医学》———— 一门让你终身受益的科学201310606009

(2014-05-11 19:28:59)
标签:

方清

循证医学思想

宜昌中心医院

分类: 循证医学分享

在没有学习这门学科之前,“循证医学”这个词对于我来说熟悉而又陌生,熟悉在于周围有很多医生会提起这个词,陌生在于对于这个词从来没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自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渐渐地对循证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记得刚上第一节课时,方老师就问了我到底什么是循证医学,我当时的回答是:“遵循证据来解决医学问题”,显然这不是对循证医学的完整的解释。经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循证医学是一门遵循最新的最前沿的临床证据来解决医学问题。其核心包括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人。以前,我总是觉得当好一名医生,只要根据经验、推论、检查结果等来处理病人,能能治好病人。其实这种想法太过狭隘,我们不仅要医治病人,更要提高对病人的医疗质量,降低疾病的死亡率,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昂贵的检查。此外,经验在有些情况下是行不通的,所以必须得到最新的最佳的证据结合熟练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整治病人。而循证医学正好交给了我们该怎样做到这些。当我们拿到一个不是很确定的或者是特殊病例时,就应该进行循证个案分析。首先根据提出的相应的临床问题,在数据库资源如数据文献检索资源,如Cochrane library、Pubmed-Clinical Queries、CNKI等网站检索相关文献,通过于相文献评价、综合文献证据,并适当的运用最佳的证据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地总结,逐渐的提高自己。

作为一名医生,具有较高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医德。要把患者当成自己最亲的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平等的身份用自己的爱去救治患者,而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身份来对待患者。著名作家六六在《心术》里面写到:“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作为医生,仁心固然重要,但仁心大于仁术,怕也不会是好医生。”仁爱、仁心、仁术三者皆具备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好医生。中国医患关系现状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医院暴力活动愈演愈烈,医疗纠纷越来越多,防御性医疗越来越明显,医生越来越倦怠,医生流失逐渐增多。是不是就有报道说哪里哪里又有医生被病人打伤,在中国作为一名医生为什么连自身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而如今中国的医患关系又为什么这么紧张?其部分原因是因为患者无理取闹,但是作为一名医者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也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循证医学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证据本身并不能指导实践,患者的价值取向和喜好起着重要作用”。记得在实习的时候,老师就经常让我们把患者叫到办公室谈话或者是签署各种各样的知情同意、手术同意书等。这些都是循证医学结合于临床的具体体现。但是由于医患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了解水平的不同,这些还远远不够。循证医学要求医生本着高度负责和敬业的精神,真正的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上,加强以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更多的有效信息。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多跟患者沟通,如延长查房时间,多到病房走动,多跟病人交流,让患者真正体会到医生的关怀。既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又有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记得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跟我们讲过他们科室经常会开会甚至是交换身份,让医生以病人的身份来提出问题。我觉得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甚至于有些会议还可以邀请病人参加,让病人自己说出自己的心声。这样即了解了患者的内心感受,尤其是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担心与恐惧,对治疗方案的态度和期望,又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建立起一个互信、理解、支持的桥梁,使医患关系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我通过循证医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得到的一些心得和感想。循证医学是一门会让我们终身受益的学科,不管是在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还是在处理医疗关系方面,它都能让我们看到希望。但是目前循证医学还没有正式得普及,这使得很多人虽然听说过但是对其了解其实知之甚少。通过这半学期的学习,我虽然大致对循证医学有了一点点了解,但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更进一步学习。如果将循证医学做为一门学科正式引入到大学教堂,让更多的人更深入的了解它,相信中国的医疗应该会有更大的进步医患关系也可能够得到相应的改善,医生自身也可以受益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