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7中心语文组潘小敏语文公开课《精卫填海》
标签:
公开课教育 |
分类: 公开课 |





13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认识“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并能说出心中的精卫形象。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大海,你会用什么词?引导生用上“无边无涯、一望无际、惊涛骇浪”等词进行描述,凸显大海的辽阔。
2.讲述:在东海上空,有这样一只小鸟(出示课文精卫鸟图),它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还有一双红色的脚(白喙赤足的精卫鸟),它每天飞来飞去,衔来树枝和石块,发誓要把这块大海填平。
3.启发思考:大海如此辽阔,一只小小的鸟怎能把它填平?它为什么要填平大海呢?
4.揭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来阅读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
5.结合注释简介《山海经》:这个故事选自《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板书课题、读好课题:谁填海?齐读;精卫干什么?再齐读)
6.认识精卫。你了解精卫吗?请大家关注课下注释 。
二、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引导生读准生字。
(1)自读课文2-3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重点指导“少、溺、堙”的读音。(作业本T3-1)
出示:少女
(3)重点指导写好“溺
(4)男女赛读。
2.引导生读出课文恰当的停顿。
(1)范读课文,生细听。
(2)根据听读,借助标点,生自己尝试读好句子停顿。
(3)引导生借助注释或插图,尝试读好句中停顿。
生试读后重点指导下面句子的停顿:(完成作业本T3(2))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wé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①
②让生说“衔”的意思,理解“常衔”的意思,根据语义,在“常衔”一词后可稍作停顿。
(4)集体读出节奏。
三、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1.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逐句汇报,师相机指导。
预设1: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1)
指导书写:注意“曰”和“日”的区别,“曰”字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预设2: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了没有回去,因此变成了精卫。(出示句子:先朗读句子)
(1)
(2)
(3)
预设3:精卫鸟常常从西山衔来树木和石头,把它们填进东海里。(出示句子:先读句子)
(1)
(2)
3.读课文,你能连起来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吗?
谁能结合文言文的意思和导图生尝试说故事内容。(作业本T3-3)
四、朗读并背诵。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西山距离东海很遥远)
对于茫茫大海来说,精卫鸟是何等渺小,可她却往返于发鸠山山和东海之间,为了衔树枝和小石子,一个“常”字,夏日炎炎,我们仿佛看到精卫-----衔西山之木石,冬天寒风刺骨,我们仿佛看到精卫-----衔西山之木石;面对狂风巨浪,我们仿佛看到精卫衔西山之木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仿佛看到精卫-----衔西山之木石。可见,精卫“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坚韧、执着)
(3)
炎帝----,名曰-----。女娃-----,溺-----,故为------,常衔------,以-------。
五、总结:
本文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被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往东海投小树枝、小石子,想要填平东海的故事,体现了精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精卫的精神让我们佩服,值得我们学习。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我们也要像精卫那样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六、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读懂文意
讲故事
说形象
教学反思:
五、精读课文,了解精卫精神
1、过渡:刚刚我们一起理清了文章的大意,那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呢?
2、生发挥想象,说说精卫填海的原因。
如: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将大海填平,不让它再夺取别人的生命。
3、说得真好,同学们想象一下,精卫能把东海填平吗?
4、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总结。
是呀,大海是一望无际的,而精卫鸟是这样的渺小,精卫鸟要想填平大海是多么的艰难,时间会是多么的漫长,但是精卫鸟依然没有放弃,还是日复一日地衔枝填海,由此可以看出精卫的身上有什么精神呢?
5、分析精卫的精神。——勇敢、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