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轻易给照片“定义”
(2024-05-17 18:02:20)
标签:
中国摄影报言论摄影评论观点 |
分类: 摄影 |
褚福义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场景,观看摄影作品或看展时,会遇到觉得“不精彩”或“看不懂”的照片。大家通常的反应是“没有美感”“没有意义”“像是随手拍的”“不知道在说什么”“我也能拍”……如果图像是一门语言,你是否了解它的基本词汇和基础语法?阅读一张照片需要背景知识:摄影史的纵向维度,社会政治的横向作证,还有回归创作本身,摄影师个人的拍摄技法、风格和师承关系等。这些背景因素决定了一张照片,也左右着观者的判断。
应该说,一幅照片好与不好,不但要看照片的内容和细节,更需要观者体会自己对照片的反应和想法,观者的眼光、背景知识、视觉素养以及生活经历对照片的体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有天壤之别。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难以准确定义才使得摄影变得如此有趣和迷人。
摄影的有趣,不在于揣摩摄影师为什么那样拍,因为这样想,总要落入有着相当局限性的陷阱。当我们不考虑所观看的照片是谁拍的,是由谁选择的,只更多地考虑观者自己的感受,思考当我们看一张照片时为什么脑子里会想到那么多情景或者问题,从照片的画面美学出发,层层深入,在没有先入为主定位的前提下,读出照片表面的美好、深层的共鸣,才会更有意义。
人的视觉偏好也是有心理舒适区的。我们看照片可以缓慢、凝视、沉思,可以不急不燥看1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这是看照片的好处。所以,照片到底好不好,也用不着马上评价。展场上的一张照片,参了展,获了奖,是经过评委解读过的,但并不意味着专家的解读非得要强加于普通人身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对照片有各自的解读,因为观者的经验、背景、视觉素养不一样。所以,照片没有错误或正确的解释,只能给观者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照片以获得快乐、启迪、知识或力量为上。再高明的摄影者,在控制自己所要呈现的影像时,其意图都是狭隘的,自我的,不确定的,照片的真正含义是来自所有人对它的评价,或偏于记录式的文献,或偏于个人化的艺术。
对于照片的解读不应只有一种声音,我们也莫要轻易给照片“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