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摄影要求变出新

标签:
摄影评论言论民俗摄影传统文化 |
分类: 摄影 |
褚福义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将至,贺岁活动围绕迎春祈福,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民俗乃是民众约定成俗、久远沿袭的生活方式,它所呈现出来的民俗事像和民俗文化,一直是民俗摄影展示的重要内容。民俗摄影作品如不能突出“文化”内涵,仍然以旅游采风的方式去拍摄,则这种浅显的、表象的记录就不是民俗摄影所要锚定的方向。
这些年,民俗摄影的面貌不断有改观,表现形式也被不断探索,但是,摄影人更要有新的作为和使命担当:深扎生活、扎根人民,从文化的角度、人民群众情感的根源,凝练思想、创新创造,用摄影深沉隽永的力量,出新出奇、以变求进,描绘崭新时代。民俗摄影,要求摄影师要有多重身份,长期深入地研究和记录拍摄对象所处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这就需要摄影师日常熟悉相关民俗资料,掌握基本知识,拍摄前要做好必要的“功课”,对目的地的民俗资料有深入的了解,对摄影进程有个规划,选取典型的个体和场景去展现民俗事像的本质面目,体现出不同文化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真正意义上的民俗摄影,从对象上看,不仅仅是指拍摄那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生活。尽管分布在祖国大地上的少数民族题材图像确实精彩纷呈,然而那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人们生活的场景,其中包含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和审美心态影响的日常民俗,更应该值得关注的空间。民俗摄影首先要注重民俗文化差异的地理环境、民族心理与民族信仰、传统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要对具体民俗事像的形成、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特质有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其次,要运用摄影语言去呈现民俗事像,运用艺术的手段去呈现特有的民俗形式和符号,在不满足于简单复制上,加入摄影师的原创的、深刻的艺术思维,让作品蕴含思想的、观念的、本质的、文化的力量。
褚炜,本名褚福义,系中国新闻社签约摄影师。摄影图片和文章刊载于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且有论文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辑、出版的论文专集,摄影作品入展国内外艺术馆、艺术双年展、摄影节、摄影大赛,并有获奖及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