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不懂”的作品会多起来

(2024-04-19 16:46:32)
标签:

摄影

评论

言论

当代摄影

传统纪实摄影

分类: 摄影

褚福义



“看不懂”的作品会多起来


人们在阅读摄影作品或者在观看非主题性影像展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看不懂”的摄影作品会多起来了。从传统的纪实摄影到当代摄影的跨越,摄影作品的“看得懂”和“看不懂”,也体现了从照相到造像主客观表达方式的改变。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莱茵河II》拍出了430万美元的价格,这样的载入史册的摄影名作能有多少人理解?

许多当代摄影师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悦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艺术形式、情绪、想法、思考。有价值的当代摄影,蕴含隐喻、诗意、艺术、力量和厚重,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深刻性,让观者有不同方位不同层面的思考。

摄影是随时代而进化,艺术的追求总是不满足于舒适区层面,而互联网也在为艺术的展示方式和渠道推波助澜,影像可抓取、摆设、置景、拼接等,与大众传统的视觉经验“摄影是机械复制”的心理预期大相径庭。由于不懂照片的呈现形式,就会将一些影像贴上“不好看”的标签,不懂照片的内容表达,就会出现“不知在说什么”的评价,实际上这是缺乏视觉经验和艺术知识所致,还停留在纪实阅读习惯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视野其实不用仅仅局限在摄影上,而是可以延展到一个更大的视野——当代艺术,去思考摄影的创作光谱。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中,我们能看到从经验愉悦到发人深省、从不朽到转瞬即逝、从好看到“乱七八糟”的各种各样的图像。

不可否认的是,当代摄影的创作伴有很多杂音,出现了荒诞、诡异、奇观、隐喻、主体不清、表意模糊、无主题、抽象、粗糙甚至无聊、浅薄、无病呻吟等个人情绪化的表达,这些影像的确与大众审美格格不入,且不能成为主流。

无论从大众审美偏好,还是从专业的摄影角度,应该说,人们接触到的绘画或者雕塑等艺术作品要比摄影作品多得多,比如,教科书、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当人们在超越了自己的视觉经验时,就会产生不舒适甚至抵触。但随着文化背景、艺术熏陶、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时代发展等方面的变化,摄影作品从“看不懂”到“看得懂”的审美趋向也会随之变化。



褚炜,本名褚福义,系中国新闻社签约摄影师。摄影图片和文章刊载于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且有论文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辑、出版的论文专集,摄影作品入展国内外艺术馆、艺术双年展、摄影节、摄影大赛,并有获奖及机构收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陇州社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