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用“吊瓶”疼爱孩子
(2014-02-04 13:03:26)| 分类: 医学博谈 |
大年三十早晨,一对夫妇背着2岁女儿到卫生院看病。孩子“感冒已经2天,每天都发热、咳嗽、流鼻涕。加上大过年,希望孩子早点好。”家长跟医生说,“平时,孩子一犯感冒都是输液,麻烦医生跟孩子输2天液体。”
医生给予诊查,孩子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37.8摄氏度,流涕,咳嗽,精神尚可,余无明显疾病征兆。医生建议口服药物治疗,孩子父母却认为“可能是医生想回家吃年晚饭,嫌麻烦,不跟我们孩子输液。”无奈之下,医生只好建议他转到县级医院诊疗。带着不满情绪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县医院住院诊疗3天而愈。
无独有偶,正月初一中午,路过那条熟悉的街坊时,看到一对3岁多的双胞胎兄弟活泼乱跳地带着吊瓶在街上游玩,爷爷和爸爸分别为他们兄弟俩提着吊瓶,奶奶掌握着两兄弟的“走向”。看去倒像一种奇特的风景,医生的我却感到这是一种灾难。作为街坊邻居,还是前去询问一下,“孩子们又怎么了?又在输液。”
“没啥子,又感冒了。”家长与我交谈,“这两个娃子自小用药量大了,一感冒就得输液,不然就容易发展为肺炎。”我只好支支吾吾地谈着走了。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技术日益发达,百信健康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以及农村,很多家长把孩子看做整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甚至有人坦言,“就是为孩子劳苦、为孩子活着。”从而导致很多家长担忧孩子因疾病“有什么闪失”,一旦有伤风感冒都希望医生“用好药,用最好、最快的治疗方法”。
在“病人是上帝,病人是衣食父母”的从医理念下,一些医生乐意病人及家长有这样的需求,动不动就跟孩子输液,用高档次抗生素等药物。尤其是卫生院、卫生室、个体诊所这种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数乐意病人选用输液手段治病。加上医保制度的不健全,医生需要病人“消费数额大”才能获取“报销比例”,医患双方不约而同地走入医疗“高消费”时代。殊不知,这是类似于慢性自杀行为。特别是婴幼儿及儿童,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健全,就被莫名其妙地“添加”了不利于身体健康发育的“隐形物质”,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变异”,影响一生生活。
治病实际上是一个纠正过程,药物只是一种调和剂,把“失去平衡”的身体基本纠正则可,盲目过量运用药物,只能加重身体“失衡”,反而起到适得其反作用。所以,家长们平时要多了解医学常识、药品知识,别用普通商品规律来看待药品这个特殊商品,更不能盲目用一般消费理念来看待诊疗疾病这个特殊“消费”。否则,就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用爱心去害孩子。高致病菌株(即耐药现象)蔓延,不仅会跟个人和家庭带来灾难性后果,同样会跟国家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