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了孩子,家长别让“吊瓶”从爱变为害

(2014-02-13 11:13:30)
分类: 医学博谈

       为了孩子,家长别让“吊瓶”从爱变为害

 

                                   梅松政


大年初三晚上,深圳市儿童医院急诊科值班的曾医生,向一发烧患儿的家长建议,为防止抗生素滥用,不采取输液,而是一边服药一边观察。结果,患者父亲荣某数次掌掴曾医生,致其唇面流血不止。医院认定治疗方案并无不妥。福田公安分局回应,对荣某作出行政拘留3天的处罚。25日《深圳特区报》

又一个“不把病人当上帝”的医生被掌掴了。近年来,这样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几乎让一部分有良心的医生想退出儿科医生行业,导致高风险的儿科发展举步维艰,一些地方出现难招入合格儿科医生。

在传统就医理念“请师(医生)师做主”被现代就医理念“病人是上帝”取代时,一些病人犹如一下子从平民翻身成为皇帝样,对医务人员大呼小叫,希望医务人员对其百依百从。当然,各种不健全的医保制度同样导致医疗机构乐意病人在诊疗过程中“高消费”,再加上医生收入套在“病人消费金额”上,医生也不知不觉中希望病人“高消费”。

这种情况下,输液和手术成了诊疗过程中,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最好“忽悠”病人的工具。加上社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百姓对健康需求越来越高,对孩子的疼爱越来越强烈。从而导致为“孩子治病,就选上档次医院、医生、药品”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甚至在农村还有攀比治病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医疗方案选择,让部分医生也迷惑。

殊不知,输液是一种高风险的治病措施。最常见的就是发生严重药物过敏反应,及其严重者可在输液后几秒钟就发生过敏性休克死亡。最慢的就是促使机体发生耐药现象、水电解质紊乱等,以后万一不幸患上疾病,不仅需要更长疗程,甚至直接无效。

当下,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把孩子看做整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甚至有人坦言,“就是为孩子劳苦、为孩子活着。”从而导致很多家长担忧孩子因疾病“有什么闪失”,一旦有伤风感冒都希望医生“用好药,用最好、最快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农村,一些村民对疾病知识、医学常识陌生,对孩子的关爱变成依赖,把孩子当作人生的未来。一旦孩子不幸患病,主动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用“好药”。

滥用输液、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等几乎成为人人皆知的行业潜规则。可是,医学具有未知性和局限性,任何人都不敢百分百保证这个药该用不该用、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等,加上药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率较低,医生和患者家属都不约而同地带着侥幸心理跟孩子滥用输液。有的孩子一旦感冒就得输液1周以上,即折腾家属,也折腾医生,更是浪费医疗资源,削减家庭收入。

治病实际上是一个纠正过程,药物只是一种调和剂,把“失去平衡”的身体基本纠正则可,盲目过量运用药物,只能加重身体“失衡”,反而起到适得其反作用。所以,家长们平时要多了解医学常识、药品知识,别用普通商品规律来看待药品这个特殊商品,更不能盲目用一般消费理念来看待诊疗疾病这个特殊“消费”。否则,就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用爱心去害孩子。高致病菌株(即耐药现象)蔓延,不仅会跟个人和家庭带来灾难性后果,同样会跟国家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

一些家长动不动就要求医生跟孩子输液,用高档次抗生素等药物。尤其是卫生院、卫生室、个体诊所这种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数乐意病人选用输液手段治病。殊不知,这是类似于慢性自杀行为。特别是婴幼儿及儿童,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健全,就被莫名其妙地“添加”了不利于身体健康发育的“隐形物质”,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变异”,影响一生生活。

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家长盲目在药店、黑诊所等不正规的医疗机构给孩子输液,导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无条件抢救或抢救不及时导致孩子失去生命,或残废等。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因为孩子生病被肌注药品导致坐骨神经受损残废者,同样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因输液而死亡的病例。

实际上,病人就医选择诊疗方案是一把“双刃剑”。选择好了,就易于疾病康复;反之,就会导致身体更不健康。同时,使用药品是一种风险,任何人都不可保证自己是否对药物敏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是否能救治成功等。从这些角度来说,家长盲目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或许是一种善意的害。科学理性对待疾病,正确遵循医生的诊疗方案,主动遵循国际诊疗原则“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才是真正的对孩子健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