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先学德术再学医术
梅松政
(注:本文是参加我县2012年中医行业学术会议交流的文章)
笔者学习中医、运用中医近20年,对中医的理论学习与临证经验等有些自己的见解。从初学中医到中医临证,从两次参加中医“国考”(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再到中医临证,从中医诊疗到中医传承,从中医治病再到以中医为人,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中医者,先学会德术,再学医术,才会真正的以中医树人。
中医师:德术大于医术
中医具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病因中有“内伤七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的记载。这些理论特点提示,中医临证辩证有误,可能患者也会有明显疗效,甚至治愈。比如人们常传说的,“得到某医生的一口汤(指一点中药汤剂),多年的疑难病则愈。”甚至有人说,一些“郁证”病人听到心中医生的名字病则愈的传说。
由于这些中医的特点,中医时不时的被那些批评中医者冠以“医骗”而论。中医是以“简、便、效、廉”的方法为患者治病而受到人们青睐,没有人生底线的人容易被利益诱惑而忘记中医的本质。不管是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同样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东西,这种未知性的东西容易被没有医德的医生用来忽悠患者......所以,从医学特点来说,学中医者,须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终生学习的决心才行。
著名医家张锡纯说过,“人生有大原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若是一个人没有“为济世活人计”的思想准备,学医的目的是“为身家温饱”的话,很难成为一代真正的的中医大师。
如今,埋怨中医收入低而跳槽开西药者、本应该用经方却因“回扣”少而开大方者、滥用辅检诊断者、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用中医者,比比皆是,更有滑稽者说,“我不喜欢中医,是被逼学的。”这部分人确实走错了门道。
中医之德术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笔者认为,以下这些最主要。
一是忍让之术。在充满未知性的医学行业,随时可能被管理者“错位管理”,被患者埋怨“花钱没买到疗效”,被同行认为是“不喜欢利益的另类”,被家人认为是“看不懂的医生”等等,故学中医者须学会“忍术”,“忍让一寸必得一尺”是准中医者应该明白的道理。
二是品行之术。人类对待疾病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在预防疾病方面中医有其独特的优势,“治未病理论体系”就是现代医学难以媲美的地方。可很多中医师忘记了“师者,表也”,即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要向别人传授防病方法,就得先做好自己的品行。如不吸烟、限量喝酒、尊重他人、善于学习新鲜知识等。
三是奉献之术。历代多少中医学家不是“穷秀才”呢?他们从一开始学医的目的就是“用自己有生之年为人类抵御病魔而奉献”,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前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中医学才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才有一部部人们熟知的中医学典籍,以及现在的多种中医行业刊物。
在这个过程中,流传着不少佳话,如“神农尝百草”、“李时珍《本草纲目》”、“华佗因‘麻服散’被曹操杀害”、“抵制‘取消中医’”等等。
四是谦虚之术。“人无完人”,中医同样如此,没有那个人能把中医的知识学完用完,故造就了中医人必须随时学习,对待疾病和病人都要有严谨、谦虚态度,不能滥用“百分百”、“没问题”、“一定”之类术语为人,因为这些术语的内容在中医学很难完成。
学中医:先学好德术才能学好医术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过,“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提出中医以“防病”为“己任”。而今有多少“治未病”的中医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者遍地都是,甚至还有为患者“生病”者,各种夸大诊疗、滥用药物、滥用检查、滥用手术等,为了私利而变相的残害患者者就是最明显的佐证。
笔者认为,导致这样的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医者道德素质落后和管理者缺乏人文关怀及行业道德培养不到位。犹如一位英国学者曾在一份医学史上的著名报告中指出,“把医学作为一种技术来掌握是非人道的。医生不应该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员,而必须是受过严格培训的科学家。”中医学子同样需要“受过严格培训”,包括自身道德素养培训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说过,“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以哲学思想为主导的中医学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要不然出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内科医生阿布拉罕.韦尔盖塞在一次演讲中提醒大家,“当你缺胳膊、断腿地出现在医院里,我相信,只有经过一系列骨科检查扫描后,医生才会相信你断肢”的戏谑现象,就会成真。
中医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没有认识哲学科学态度,没有奉献大于回报态度,没有为人类健康贡献态度,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就会时常出现“不明脏腑气血,开口动手别错”的情况,这种没有坚持正确的医学目的,重技轻人,最终就会把中医包装成为“自己创造又无法控制的怪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就说,“行医是一个过程,医生的一招一式体现的是技术,更是内在的品格”。这些都是通过无私奉献几十载的中医大师们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医的教诲。
所以,笔者认为,将来的中医教育应该以“校前选拔+学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为主流模式,不能让没有学习中医“根底”的人混入中医队伍,也不能让中医受到现代医学、社会发展、经济利益等而退出中医队伍。这种先学“德术”再学“医术”的中医培养方法很可能才是中医未来的出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