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当大病治,劳民伤财
(2012-05-13 12:46:26)
中医学之所以能够通过传承几千年都不衰,就是因为它的治疗方法、传授方式具有灵和性、多变性、个体性。对不同地区,不同体制,不同年龄,不同习性,不同季节的同一类型的病人,可以采取实用病人个体的治疗方法,或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的病人都会起到较好的疗效。既所谓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点西方医学很难与之相比。
比如每年夏天易患的“湿温”病,大多数患者表现头重肢困,脘腹痞满,口淡无味,泛力,肌肉酸软,苔腻,脉濡或濡数等,有的病程长达月余。有经验的中医师,给予“四诊”后,根据患者情况,一般给予几剂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或藿香正气散方加减,起到解表清热,或清热利湿功效,都能痊愈。
但是,临证中,有的患者被西医专业的医生诊为“贫血”、“营养不良”等,甚有的诊为“肝炎”,给予大量的静脉补液,尤如氨基酸、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量合剂等,导致“闭门留寇”,湿邪滞留,表现头昏更重,肢体困倦,午后烦热,随时想睡,舌苔厚腻,脉濡数。此时若患者及时得到中医规范治疗,大多在10余剂中药汤剂也能治愈。若再继续给予静脉输入大量的液体和胶体物质,可能就更严重了。
笔者遇到的此类病人,若患病初就采用中医规范治疗,大多3--5剂汤剂就能治愈,经济花费比较少。若被大量的输入氨基酸、低分子右旋糖苷等胶体物质者,病程多长达月余,甚有严重者达到两月余。有的患者担心患大病,还到大医院作“全身检查”,结果什么病都没有,经济花费从几百到几千,甚至上万。
病程较长的患者中,大多数是被医生误诊了,特别是西医专业医生误诊最为明显,湿温病人早期大多数的各种生化体征都是正常的,习惯靠机器诊断疾病的西医专业医生,有时还对此病诊断无从下手。这种疾病,患者本身就感到疲惫、难受。要说没病,那时不现实的,要说有病,又查不出什么异常指征。这种“似病不病,似重不重”的情况下,有的患者还被医生迷茫的误诊误治了,越来越严重。
疾病误诊误治是个相对概念,没有一个医生敢保证不误诊误治。其实,湿温病人,医生若是负有责任的话,根本不可能给予诊断为“贫血”、“营养不良”、“肝炎”等。比如“贫血”,除泛力、肢困之外,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粘膜血色淡,如眼睑、指甲等,显然湿温病患者大多不可能有这类体征。
临证时,有的患者主动要求医生给予输补液,自认为是体虚,需补补。有的医生把病人当作“上帝”,有求必应。然而,不管是患者还是部分医者,都忘记或不知“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中医理论,越补湿邪越作嵩,病必然加重,严重者被补倒床。
笔者认为,普及中医常识很有必要,尤其是非中医专业的临床医生,更应多接受中医常识和科普教育,临证时才能很好的运用中医常识指导患者,以中医治疗较好的应以中医治疗,以西医治疗较好的应以西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防更多的此类患者被误诊误治,不但延误病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浪费医疗资源、药物资源,影响中医的大发展。
刊载于2011年《中国社区医师》(邮发代号80-358)第28期25版,刊出时略有改动,伴有一幅漫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