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医师报》以《为职业暴露撑起“保护伞”》为题关注医疗行业的职业暴露问题,讲述了一线医务人员随时都可能“暴露”在被传染病患者染上疾病的可能,换句话说,医务人员随时可能因患者疾病而面临生命危险,想起来是多么“危险”的一个职业啊?!
几乎与此同时,第二天(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就发生了准患者杀死准医生王浩案例(以下简称“哈医大案”)。一边正在关注医务人员面对患者疾病的“危险处境”,另一边却发生“不把医生生命当回事”的恶性刑事案例,难怪会有人道出“要有尊严,别学医!”的感慨。
尤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每个人必须面对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中,不可缺一种人,没有这种人,这个过程随时可能提前终结,那就是医生。”试想,每个人刚出生时没有医生,会有多少人没看到这个世界就“提前终结”生死啊?!历史曾告诉我们,上世纪初期,我国新生儿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几,而现在是百分之零点几。
医疗行业的职业暴露、准入标准、背后艰辛、劳动回报等不是浮现在世人面前的“很容易”,就连最底层的村医也有着“不同寻常”的酸甜苦辣。一个随时面对死亡(病人死亡、自己染病死亡),还要喜笑颜开的职业,却有人把它挑唆成“有钱行业”、“强者地位”等等。现在,还有人“剥脱”其生命,不让其成为真正的医生就离开这个世界,“哈医大案”中受害者王浩就是其中之一。是悲是喜,应该很明了。可还是有那么多人“不明了”,“哈医大案”发后,有个网站做了个调查,“看了这条消息的感觉如何?”参与的6161人中,竟然有4018人选择了“高兴”。他们到底“高兴”什么呢?
若讲职业暴露,村医最危险,他们没有综合医院的检查设备,也没有各种防备设施,更不可能病人一来就问,“是艾滋病吗?有乙肝吗?”或者随时把自己“装备得严严实实”。收入与劳动报酬和风险最不相称的应该就是他们了。他们同样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王浩”,他们的职业“暴露”的问题更多。所以在全国出现“大城市人不愿学医,农村学医人不愿回村”的“行业发展怪象”,导致行业人才“断链”。
近些年来,一次次像“哈医大案”样以“医生生命为代价”的恶性案例,一次次的刺伤行业人员的心。想学医的人必然会减少,特别是“高考状元不学医”更是让行业“缺乏尖端人才”,导致“最前端”和“最末端”人才短缺。
“非典”时期,医生用生命诠释了医生的“神圣”;汶川大地震时,医生用生命铸造了中国式医疗救援的“伟大”;电视剧《感动生命》中医生用生命感动了一个行业的“尊贵”......
然PK一下近年来发生的医患方面的一次次案例,广东东莞长安医院内科专家刘中林被患者砍死、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书法家砍伤......用自己生命铸造病人生命“奇迹”的医务人员,却被换回来的“奇迹”剥脱了自己的生命。好比一句话,“病人的命就是命,医生的命不是命”。难道医生的“神圣”、“伟大”、“尊贵”还比不过一个“奇迹”?
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追求享受目标不断的增加,必然导致各种制度在不断的“老化”,跟不上人们的健康追求,结果把医患双方推向“水火不容”的关系,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病”,不是医患双方的错,所以医患双方都是受害者。
笔者认为,全社会应该多用医生职业“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来感化一下所有人群,使患者及家属多理解医生的处境,少一些猜疑,医患关系才能回归“亲人般”关系。
刊载于2012年《中国社区医师》(邮发代号80-358)第15期,刊出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