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5-01-06 15:23:39)
标签:
育儿 |
前两天,我给一年级的两个班分别讲授了《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在这节课上,我一共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认识“几个一”,发现规律。
在课的开始,我分别利用课件出示1根小棒、3根小棒和6根小棒的图片,并让孩子们试着表达:1根小棒就是“1个一”,3根小棒就是“3个一”,6根小棒就是“6个一”。然后同时呈现这些小棒,让孩子们发现规律。目的是想让孩子们发现“有几根小棒就有几个一”这样一个规律。本来想着孩子们会轻松发现,可在课堂上却并不是这样的,孩子们并没有将小棒的数量与“几个一”联系起来。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孩子们入学时间短,观察、语言表达、归纳总结等能力都不强,老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孩子们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回答什么;二是只举了3个例子就让孩子发现规律,孩子感知得不够充分,我觉得如果再多举几个例子,让孩子们再多说一说,多体会一下,可能就会利用推理能力发现其中的规律。
空间二:多种形式认识“1个十”。
“1个十”的建立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它既是孩子们学习数数、数的组成的基础,也能够帮助孩子初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加大了“1个十”的教学力度,首先通过课件演示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这就是1个十;又出示了10支铅笔捆成一捆图、10本作业本包成一包图、9个皮球放进一个盒子里的图,使学生明确只要是10个物体放在一起,它构成一个整体就是1个十,并提示学生关注图中的数字信息,没有标明数字信息的要数一数;最后又让孩子动手捆出“1个十”。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了“1个十”的概念,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数的组成做好了准备。
空间三:学生用小棒造数。
我利用实物投影用小棒摆出11和12这两个数后,安排了一个让学生也利用小棒摆数的环节。学生都乐于操作,热情高涨,都在创造着自己喜欢的数,并和同桌开心地说着这个数的组成。
空间四:观察直尺图,说发现。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看着直尺图说发现,我也是这样操作的,主要是让学生练习数序和比较大小。
在这节课上,这些空间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兴趣很高,心情愉悦,主动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