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退位减法》单元教材分析
(2015-03-26 08:32:42)
标签:
育儿 |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和大家一起研讨的是人教版第二册的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材分析,不妥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在上学期,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这个单元时,学生还学习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这部分知识,可以说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基础。
在这样的知识基础下,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主要指“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这两种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请大家注意这两个词:“熟练”“准确”,这分别对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对率提出了要求)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复习上学期学过的20以内进位加法这部分的习题,是对上学期这部分知识的一个巩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是这一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在课本的第8页至第26页,如果您的手边有教材,可以翻开和我一起来看一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另一个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第一项学习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虽然学习内容与以前使用的实验教材是相同的,但在教材编排上却是不同的。大家看,这是以前我们使用的实验教材,它是这样编排的,这部分共设有2道例题,例1讲授“十几减9”,例2讲授“十几减几”。而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本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分为3个部分,即十几减9,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其中,十几减9编排的是例1,十几减8、7、6编排了两道例题,例2和例3,十几减5、4、3、2编排的是例4。口算部分由原来的2道例题变成了现在的4道例题,就延长了学生20以内退位减法的学习过程。其实,学生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到形成技能,是需要有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的。这样,就使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认识、理解和训练,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求。
本单元的第二项学习内容是“解决问题”, 在这一部分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就是例5和例6。例5是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问题,需要学生选择有效的信息解决问题。例6是用减法解决“比多少”的问题,包括“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两种情况。
三、教学建议:
在这一单元,首先为学生呈现了一张完整的主题图,展示了学生参加各项游园活动的情境。这张主题图是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的整体概括,其中右侧买气球的情境是学习十几减9的素材;买风车的情境是学习十几减8的素材;学生赏鱼的情境是学习十几减7、6的素材;左侧踢足球的情境是学习例5的素材;套圈儿的情境是学习例6的素材。(我们可以先整体出示这幅图,让学生观察一下,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这时我们可以先不出示图中的文字,让学生只是了解图中小朋友的活动)我们在处理这幅主题图时,不必浪费太多的时间,只是让学生大致看一下,了解有哪些活动我觉得就可以了。重点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图中的气球,顺利进入例1的教学。
例1是教学十几减9的内容,教材是以15-9这道题为例的,为学生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破十法”,也就是左面这个小男孩想到的方法: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另一种方法是“想加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其中,“破十法”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拿一拿,通过看别人演示“破十”,自己操作“破十”的过程,使学生一边说一边操作,真正理解“破十”,掌握算法。在这里,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计算的?”这就是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实现算法多样化。其实,学生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还真的会想到其他的方法,如连减的方法,也就是先算15-5=10,再算10-4=6;还有的学生会想到:因为15-10=5,10比9多1,再用1+5也等于6;还有个别学生会想到倒数法。但我想,不管什么方法,我们都要让孩子在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自然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的目的。
例2是教学十几减8的内容,是向学生出示了买风车的情境,以“12-8”这道题为例进行教学的。在教材中为学生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这是和前面例1的呈现是相同的,但它与例1所不同的是在这里,并没有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计算的?”这个问题,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在允许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这两种方法,要学会这两种算法。因为学生对这两种方法已经有所认识了,应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孩子想动手摆,我们就可以让他们摆;孩子想动手画,我们就可以让他们画;如果孩子的能力比较强,可以脱离操作直接口述计算过程,就可以让孩子直接去表达。总之,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
例3是教学十几减7、6。在这节课上,我觉得我们应该把侧重点放在“说算法”上,就是让学生以已有的操作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算式,直接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大家看这两个算式,如果用“想加算减法”来算的话,都会想到“6+7=13”这个算式。因此在学生交流完算法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并将这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感觉到“想加算减法”的方便与快捷。
例4是教学十几减5、4、3、2的内容。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情境图,而是直接呈现了六个算式,只是由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计算的?”要求学生用学过的计算方法完成十几减5、4、3、2的计算。因为这节课是学生学习20以内退位减的最后一课了,所以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经验,那我们在教学这节课时就可以直接出示这几道题,让学生任选一道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学生交流完算法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并逐步喜欢“想加算减法”。当然,如果学生喜欢其它方法、选择其它方法也是允许的。因为学生熟练以后,不管用什么方法,到最后都不需要一步一步去想了,而是直接说出得数。
以上这4道例题都是口算的内容,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样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刚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计算的速度很慢,出错率也很高,但随着练习的增多,学生会逐渐熟练,计算的速度和对率也会相应的提高,大家看,这是教参中对这部分知识提出的相应的要求:在单元结束时平均出错率在10%以内,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做8道题,到学期末时,平均出错率在7%以内,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每分钟完成10道题。请老师们严格按照要求,坚持在每天、每节课上带着学生练习口算,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教学了,分别是教材中的例5和例6。这两道例题,在编排上和第一册教材一样,同样呈现了这样几句话:“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和“解答正确吗?”这样的编排,再一次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明确问题——计划与解决——回顾与反思。
例5是教学有多余条件的“求另一个加数”的问题。这部分是新增的教材,我们已经用过此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它也是我们历次考试的考点。每次考试中肯定会有这部分的内容,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有的时候可能在后面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大题中,有的时候出现在前面的填空题中,和大家说这个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这道例题很重要,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大家还要以这道题为蓝本,在学生的学习中多进行变式练习,找一些与例题相关的习题带领学生学习,以达到强化的目的。我们来看例5: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问还有几人没来?在这道例题中,出现了多余条件“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道题的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说的是踢球的人的事,与踢进去几个球是没关系的,所以通过这道例题,我们就要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有些条件与问题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其实对于计算方法的选择学生没有问题,只是在信息的选择上需要动脑筋。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数学问题入手,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在题中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是有联系的呢?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也可以提示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多让学生表达。学生能说清思考过程与他会列算式解题是不同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在平时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找到了有用的信息,也就挑出了多余条件。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多余条件上做个记号,把它圈起来,或者在下面画上线,都可以。只要是做这样的题目,就要求学生这样去做。久而久之,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就有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例6是教学“比多少”的问题。其实,比多少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也完成过这样的习题,如第33页的第4题、第56页的第13题、第64页的第13题,这三道练习题都是用虚线将比较的两种物体一一对应了起来,很直观,学生一下就能看出比较的结果,准确填空。上学期教材第80页的第4题也是比多少的习题,大家看,题中的松果和松鼠就不是像前面那样一一对应地排列了,这就比前面的习题提高了要求,需要学生动笔连一连,帮助它们一一对应后才能比较。而这单元学生要学习的例6就是在已经认识了减法的意义、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的基础上,正式学习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其实,这部分内容在实验教材中被安排在了第六单元,是学生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呈现方式是这样的(出图)分为两道例题,例3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解决问题,例4讲“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解决问题,而且在练习题中也是以两道小问题来呈现的,虽然它们列出的算式是相同的。而在我们现在使用的这本教材中,大家看,将这两个问题放到了一课时中,而且在练习题中也是同时呈现这两个问题,但只给出一个写算式的地方。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清楚这两个问题的关系,得让学生知道虽然这两个问题的说法不一样,但是都是在解决比多少的问题,其实问题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要让学生反复练习说,比如鸡比鸭多3只,也就是鸭比鸡少3只。红花比黄花少几朵,就是黄花比红花多几朵。别看我们说着觉得不难,但学生表达起来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学生多说,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很熟悉了之后,建议老师们带着学生梳理一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给出两个数量,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提示:我们既可以提出求和的问题,还可以比多少,求它们相差几个。我们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可以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更系统,更清晰。
以上是我就第二单元的内容和大家做的交流,不妥的地方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您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