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房屋困局怎么破?

(2017-03-16 14:25:42)
标签:

香港房地产

东方财经

分类: 《东方财经》2017

      香港的公屋申请量持续增加,房委会最新数字显示,一般申请者轮候公屋的时间延长至4.7年,并且未来每年的新申请都会维持在4万多个的高水平,估计轮候时间还会不断延长。根据人口美国研究机构(Demographia)发表年度《国际楼价负担能力报告》,香港连续7年成为全球楼价最难负担的城市,楼价为406个大城市中最贵,港人长期受高楼价、贵租金之苦。香港房屋资源短缺严重,要满足需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首要面对的正是捉襟见肘的土地供应。

      事实上,住房问题对港人造成的极大困扰,路人皆知。楼价高企,基层市民无法上楼,中产人士亦置业困难,人均居住面积偏低,都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最大民怨所在,是香港民生、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长远而言亦会削弱香港的城市竞争力。而本港房屋供不应求,乃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从董建华提出八万五建屋目标,不幸遇上金融风暴令方案被迫中断,到曾荫权时期拓地停滞,房屋和土地供应都压在低水平,再到经济复苏之后楼市需求回升,但却供应和需求严重脱节。梁振英政府虽然一直视房屋政策为重中之重,投入大量精力,可惜积重难返。相当长一段时间,本港楼价如脱繮野马,脱离了大多数市民的负担能力,人们望私楼兴叹,不少人转而申请公屋。如今香港住屋困难依然严峻,显见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土地供应不足,是房屋问题的最大死结。2016年12月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公布的《长远房屋策略》报告显示,未来10年总房屋供应目标虽维持在46万个,公私营比率亦保持在6:4,但公营房屋方面,政府已觅土地可建的房屋仅23.6万个,较2015年底展望的25.5万个单位目标少1.9万个,距离最初预期的28万个短缺大增至4.4万个。张炳良强调土地供应是限制房屋供应的主因,如社会顾左右而言他,不做必要取舍,房屋供应偏紧的情况会拖延下去。而据港府《香港2030+》规划远景,本港中长期土地供应最少仍缺1200公顷,政府手上的“面粉”(土地供应)有限,“面包”(住屋)不够多,自然不够市民分食。

       市场上一直有种担心,目前全球化倾向收水,遏抑资产泡沫,本港楼市形势眼见不妙,如果政府拓地建屋太过进取,会形成打压势态,若引致楼市失控暴跌,可能导致业主资产贬值,对经济、社会及政治环境造成重创。须指出的是,需求管理和土地储备,其实是两回事。前者政府可以通过正确评估楼市走势,因应灵活微调稳楼市的措施,平衡现有业主利益及市民置业诉求;后者则是一项长期工程,土地的发展和规划,由开始进行研究、规划、造地到可以发展,动辄需要10多年,不能因为楼市短期波动,就影响到长远供应的大局,否则只会重蹈“地到用时方恨少”的覆辙。更何况,政府有充裕土储在手,在楼市过旺时,完全可以采取多释土地的方式,鼓励增加兴建公私营房屋,遏制炒风;在楼市低迷时,则减少或暂停卖地,以稳市场信心。始终掌握需求供应的主动权,才能长远满足港人的住屋需要,亦能理顺楼市,防止大起大落,促楼价逐步回到市民较可负担的水平。

       增加土地供应,解决楼市难题,是符合香港整体和长远利益的,但现在政府开拓土地工作艰难,禁忌太多,包括旧区重建、开发新市镇、发展棕地、开拓郊野公园,以及在维港以外选址填海等,皆面对各方阻拦,处处碰壁,难提出突破方案。究竟是要继续画地为牢、望楼兴叹,还是平衡各方利益开拓新土地、安居乐业,值得港人思考。

文:唐宏

新刊上线:《東方財經》2017.3期

http://s13/mw690/002ISKbXzy799M7xQmM7c&690

好消息,好消息:
要看本期新刊,可直接通过官方博客、微博,
发纸条、发私信告知邮寄地址!
  我们就会为
网友免费哦~~

仅限五位幸运网友,先到先得!

关注:东方财经杂志公众微信号(ID:dfcj-bj)

杂志订阅及投稿联系:QQ6486750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