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17
  • 关注人气:5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换头

(2016-01-03 14:51:39)
标签:

杂谈

镜子里是一个面容有些苍白的女人,眼睛里有些茫然,有一个漂亮的瓜子脸型,身体匀称。

周倜呼吸都在发抖。

这是向以辛,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自己会变成了向以辛?

换头

/李维北

合同条件很优惠,除去那条刺眼的“因手术造成乙方身体及精神损失甲方无须承担任何责任”。附件补充说明,甲方作为保障乙方利益会建立一个资金池,对乙方以及乙方指定以及法定继承人会进行损失范围内的最大补偿。

他静坐在椅子上,笔握右手中,另一只手放在微微发抖的膝上。

对面的女人在看一本精装《麦克白》,透入窗户的夕阳将她头发染成橘红。

墙壁上吊钟指针一格一格在走,发出咔哒咔哒声。

他忍住内心挣扎,深吸一口气站起来。

“我不能签。”

扣上西装扣子,头也不回走了出去。

 

1

拉开衣柜时周倜又看到了那张存折。

他穿好衬衣,扣上最上头的领口扣子,关上衣柜。

想了想,他又拉开柜门将它放进抽屉里,用一叠文件压住它。

今天是十二月五号,如果没有什么天降好运,自己是没有机会完成目标了。又一年碌碌无为,又一年失望,胸中雄心壮志似乎又被磨去了一点。多久才能够实现对父亲的承诺?他真的不确定。

站在镜子前,周倜打起精神想对镜中麻木的年轻人说点什么。他张了张嘴,发现无话可说。

早晨六点十分时他抵达的城北停车场。这里属于某地产集团,想来是囤积商业用地待价而沽导致没有立即开发,两三年荒废得草长到膝盖,变成了丢废车的地方。汽车管制严格了之后,报废税、养护税等价格不断追加让私家车使用代价越来越高昂。现在银沙市又仿造沪市建设了“高空飞车”,即将轨道置于城市地面上一百多米处,车体远远避开拥堵的下面,打造多层次化交通。刻意引导下使用汽车的人越来越少,对于汽车的追求也不再是朴实的代步工具,朝着个人装饰和品味展示方向走去。

就像以前的卡地亚神秘钟、沉香手串一样,开什么样的汽车渐渐正在变成消费能力和个人鉴赏能力的标志。

不过也有不少汽车使用期限到的车主偷偷将车开到不易被发现的地方丢弃,以省下那一笔百分比的报废税。城北停车场渐渐变成了集中式丢弃中心,半夜时总会有人开车过来,熄灯去掉车内一切可辨别身份的东西,最后迅速离开。

今天周倜来却不是为了丢车。

大多废车里都坐着至少一个人,或是在交谈或是在打量四周,他们看起来都不像是很闲的样子。这是银沙市的城北早市。他们是卖家,等待懂行的买家看货。不同于百货市场和任何一个商店陈列出来的那些大路货,只要耐心和大胆你能够在这里买到几乎一切东西。前提是在你没看走眼和没被劣品消耗掉所有额度。

早市一般五点开始,七点半不到就结束。要怎么进行交易呢?一般来讲是两种方式,预定的买家最简单,交钱拿货两清。其二就是淘货的买家,感兴趣就坐入车里和卖家议价验货。和普通商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会将商品罗列出来,只会写上一些字,把小纸条贴在车子上。新人到这种场地来通常都需要老手带路,不然很容易亏得裤子都不剩。

作为一个买手,周倜自然轻车熟路。

什么是买手?

这个泛行业正式自于早期的“merchandiser”,他们负责到其他服装公司购买产品、以补充自己公司的不足,完善布局,也称“买手”。买手需要的是杰出市场嗅觉和对雇主需求的透彻了解,不少公司都有专职买手,他们从事的囊括了基本上所有涉及商业买卖的行业。也有一部分自由买手兴趣更多于职业归属感。作为雇佣军,他们或多或少有着自由人士的毛病,比如懒、脾气差、为人古怪,不过往往专业能力都是极强,鉴赏家的身份更多一点。简单来讲就是具有眼光和审美能力的中介买家。雇佣买手的可能是个体或者集团,后者更多一点。

过去六年是买手的黄金期。

随着行业的不断整合,金字塔结构也逐渐稳固。下层的买手变得供大于求,不再是早期那些清高的“自由鉴赏者”了。

走上买手这条路后,周倜曾想过加入某些公司,不过由于他名气不显又并非相关专业和名校身份,都被拒之门外。

一年年下来,生活压力与日俱增。

首先要面临各大公司的买手集团军,他们每人专攻一个方向,组成集合式部队正面战力非凡。另一压力是来自于卖家,逐渐了解了买手的行情后他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好被吃定,双方的角力越来越剧烈。

周倜有几个固定客户,都是消费能力不俗的人物。

最近他们却连续五个月没有联系他了,打电话过去不是拒接就是挂断。

向老板的电话让周倜精神一振。

“小周,最近忙吗?”

依旧是向老板那清清淡淡又清晰的女中音。

“不忙不忙。”

“上次那个普洱茶还不错啊。”

这话让周倜不好回答。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私藏,周倜废了老大功夫才拿到了五两,老人上月去世了,又少了一个会制作古法普洱茶的手艺人。可买手面对有需求的客户决不能轻易说不。

周倜只能模糊说我再去尽力尝试。

“辛苦你了。”

向老板声音轻快了一点。

“对了。”

周倜屏住呼吸,他知道正事来了。

“你知道交换机吧?”

交换机?用在网络上的设备吗?当然不是。

周倜知道向老板到底是对“交换机”有了兴趣,也有些心动——这东西风险大,佣金可观。

“我试试,应该能搞到。”

“不不,你想错了,”那头向老板一笑:“我已经有设备了,不过现在还缺人。你知道的,这东西对人要求很严格,要合适的人才能够用。你去帮我找合适的自愿者,佣金好说。找三个,最少两个吧,避免出现什么状况。好了,办妥了直接来我家。”

那头霸道地挂掉了电话。

放下电话的周倜脸色有些难看。倒不是因为对方的傲慢举动——掏钱的雇佣方总是有一些特权的。关键在于要的人数,至少两个?概率问题有时候真的需要运气。

自三年前出现,“交换机”逐渐变成地下市场最炙手可热的产品,一个买手不透彻了解是不合格的。哪怕早就背熟了相关信息,周倜还是决定先去找内线打听情况。

商品总是一天一个样,一天一个价。

最新消息才有参考的价值。

 

2

每个买手都有自己特有渠道,这是立足根本。渠道就是提供货源的供货商,独有的供货商能够给买手提供极大底气和谈判筹码。

周倜等待的是一个叫阿金的中间人。阿金很好辨认,瘦瘦高高,喜欢穿舒适的衣物,脚下一双Air Jordan球鞋,至于是复刻版还是经典几代就得看他心情。要知道阿金现在状态如何看他的鞋子准没错,这是周倜独自揣摩的一个小窍门。

今天阿金穿了一双纯白色AJ1

周倜心中顿时一松,朝对方打了个招呼。

纯白色最容易脏,穿白色鞋需要容忍和细心。

阿金剃了个青皮头,双手插兜和他点点头:“你说有急事面谈我这才来的。我可是丢下了这次的一个鞋会啊,别给我说什么好久不见之类。”

鞋会是爱鞋人之间经常交流的一种集体行为。其中最大目的就是互相炫耀自己的珍藏,也有一部分会拿出来交易,这得看对方出什么筹码,对于爱鞋人来说鞋会几乎是日程表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周倜笑道:“不会让你失望的。”

点点头,阿金走到一辆里头坐了熟人的废车处,和对方说了点什么。于是那人出来,充当一个岗哨的身份。周倜则跟着阿金坐了进去。

“向老板想要找点人。”

“向以辛?”

阿金咦了声。

周倜微微一笑。

向以辛向老板的名字还是拿得出手的。她总是深居简出,不过出手阔绰并且爽快果决,和这类人做生意是最好不过。

“向老板啊,她上次是要买一条丝巾还是项链来着?你运气好,给她搞到了……”阿金咂咂嘴,朝周倜方向翘起腿,让他能够看到自己的鞋子——他总是无时无刻不秀这些宝贝。

“……她也想玩交换机了?”

不止阿金惊讶,周倜起初也是非常费解的。向老板一直作风严谨甚至严苛,任何和灰色沾边的她似乎都不愿意触碰。然而她却打破常规直接找到周倜去找合适人选,必定其中有理由。简单来说无非两种,一是体验交换机的奇妙,二是她需要用另一个身份去做一些现在不方便干的事。

每个人都有隐私,作为买手最重要一点就是揣测雇主心思的同时能够把握住那条线,绝不涉入太深。

“志愿者嘛肯定是有的,就是不知道合不合适。”犹豫了一下,阿金点点头表示试试这个活儿,又解释道:“你知道的,这东西现在各界都盯得很紧。不少记者、暗探都会伪装进来,必须小心,所以时间会稍微长一点。大概要一周时间。”

俩人握了握手。

离开前周倜不忘说:“鞋子很帅,很搭。”

阿金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偶尔也让它们出来透透风。”

拜别阿金之后周倜又去找了一些关系,另托人帮忙。当然由于并不如和阿金之间那么熟,自然讲话就得注意分寸,双方各自揣摩,好歹将意思传达。

回到家时已经是夜里。这时候周倜才看到手机上有三个未接电话和一条短信,一个个打过去,不是推销保险的就是融资的。最后一条短信是前女友的,他瞄了一眼,将手机丢在一边。

周倜走到客厅的白色小黑板处,用油性笔写下“交换机”三个字。每次接下活儿他都会演算一遍,以理清脑子里的思路。

交换机是现地下市场炙手可热的一个设备。它的用途很简单,可以交换人格,或者说是人的意识。由于这个功能听起来是如此不可信,周倜最初接触时就非常警惕而且抗拒的,将它划在“危险品”的行列中。

商业世界有太多的谎言在对外出售,一旦某种东西一火它的价值本身就提升了,至于它有没有用并不是买卖人考虑的事情。这些是大集团才能参与的游戏,周倜从来没想过投机去其中分一杯羹。他对自己定位很准确,诚信、可靠,这就是他比起其他买手最大的竞争力。

并不会参与其中,但作为从业者必须研究任何火起来的案例。

要说交换机就不能越过十五年前的一个著名手术。

2018年的“换头手术”是那一整年的焦点。一月十二日医生团队宣布和病人达成协议即将进行这门手术,这件事就在所有人关注中。换头手术早几年就已经预热过,不过一直没能够处理最麻烦的脊髓融合和防止免疫系统排斥,2017年年底彻底补上了这两个难题。

病人是一名肌肉脊髓萎缩症患者,将头部切割后清洗冷冻,移植在另一具身体上——当然被手术双方都签署了合同,手术花费超过了800万英镑。术后利用特殊聚合胶技术将头与身体结合在一起,并且注射了大量药物抑制免疫力,避免排斥反应。

血管可以一根根接上,神经却很困难。依旧是神经外科医生那句话,切断任何一条神经,便永远不能完好如初地接回去了。

于是手术团队商议了一番,决定利用定向神经移植来弥补。截肢肌肉里会被移植神经,为那部分缺口提供额外电信号,在内部适应前暂时替代部分未接上神经。体外安装机械义肢辅助,在恢复期内帮助移植人适应新身体。

手术很成功,换头的俩人都能够正常行动,只要不进行剧烈运动都无事。只是苏醒后的换头者得忍受定期的药物注射和局部不适,因为身体的排斥一直没能够彻底解决。

哪怕如此也足够让所有人震惊。

继续免费阅读全文: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14758724/

http://ww1/large/942b94fdjw1ezmb7i5xzej207s0bo0tt.jpg

本文系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科幻组入围作品

更多征文大赛作品限时免费阅读中:http://read.douban.com/competition/2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红学会
后一篇:拜鸡桶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