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我喜欢豆瓣
(2013-07-09 15:08:10)——兼论“写作的可能”
连岳
这两年,和网络公司的合作多了起来,我还是按照旧习惯,先看合同,修合同,签完合同再干活。
也有些荒唐事,可总的来说,网络公司比传统的出版业强太多。豆瓣现在有出版电子书的业务,最能用来比较。我与它的合同流程非常快就走完了,权利与义务的商定,进行得相当愉快,然后就一本接一本地出书,四个月后,我在上面已经推了六本书,包括四本新书。
我喜欢豆瓣,因为我看到它内部运行的诚信与效率。我和豆瓣有合作关系,喜欢的结论会不会不客观?我问了自己几次,答案是不会。豆瓣给我带来的收入,只占我总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可以忽略不计。我看电影前,会查查豆瓣的分数,然后再看看IMDB的分数,两者有冲突时,我倾向于信任后者,经验证明这么做往往是对的;我看豆瓣上的文章,也少得可怜。这喜欢,是刚好知道它表象下的实在,它尊重自己的合同。它的诚信与效率若能维持下去,也许前程远大。无论如何,我会信任它,持续不断地为它写书。
许多人在豆瓣上写文章,不能否认它是一个重要的写作平台,文章总体有没价值,价值如何,我无资格下定论。这些被冠以“小清新”的文字,是矫情多,还是真情多,我也不懂。退一万步说,即使现在豆瓣上的文章全无价值,它有无意义?我以为,只要人们愿意在上面写,它就有意义,这拓展了人们写作的可能。人们当年嘲讽淘宝,将之等同于假货贩子的天堂;人们当年挖苦QQ,将之视为无知孩子说胡话的工具;现在呢?它们是颠覆旧有格局的大力量。只要创造了一个人们喜欢的平台,他们就能在上面创造价值。
人们看完一本书、从电影院回到家、放下旅行箱,然后开始在豆瓣上写想法。这已经是价值。绝大多数文章,只能是琐碎的、平庸的、甚至是矫情的,但写作的意义更多在于写作者自身,他整理自己的思维,他想与自己和他人对话,他极力证明自己的独特。我觉得这行为很美妙。
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跳不出人类史中那几个杰出思想家的范畴,从创新意义上说,99.99%的作者和文章不应该存在,但人们还是在写,因为写作让人认识自己,你的平庸文章,对于你来说,99.99%应该存在。
我佩服豆瓣团队用自己的毅力,以及我所接触到的诚信和效率,建立了这样一个“写作的可能”平台,让人们无拘无束地在上面写着自己的“平庸”文章,写得多了,好文章自然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