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打工记》选读之:春日百合
(2013-07-03 15:12:09)“……所以你要多读书,才能够看得开……”何妹这样劝那位工友。
那位工友问她该看些什么书。
“《做内心强大的女人》,戴尔卡耐基写的,很好看,推荐给你。”给人感觉何妹便是读过这本书。
她的这个推荐让我很感兴趣,也很好奇,我也没多想,顺口便说:“卡耐基的书不错!”
她转头看看我——这个陌生的男人——惊讶的问:“你也看过《做内心强大的女人》?”
我和何妹就这样认识了。她姓何,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今年只有十九岁,初中毕业之后辍学出来打工。因为年龄小,大家都管她叫“何妹”。现在这份工作是她哥哥介绍她来的,没想到哥哥没长性,没做多久就走了,倒是何妹很安于现状,觉得做一个普通工人赚点钱很满足。也许是第一次听她说话就觉得她谈的内容很特别,我之后中午吃饭的时候有时会很注意坐在她边上,直到这时我才发现,何妹是车间里面年轻女工人中的“知心小妹”,大家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找她聊一聊。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有意避开,免得打扰。除此之外,她很愿意和我聊天。何妹很能说,也很爱说,和她在一起聊天你只需要倾听和点头就足够了。相比于其他普工,她读的书要多很多,最开始给我的感觉,她读的大多是“自我帮助”和“成功学”一类的书籍——这是在打工仔当中相当流行的一种书籍,教给人们该如何生活,如何赚钱,里面的观点也都是程式化的,就像何妹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些话一样:
“生活的质量取决于你内心的平静程度。”
“人生重要的不是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迈下一步时的方向。”
“宠爱自己的女人,连上帝都会宠爱她。”
这些模棱两可的话是何妹成为大家焦点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在这个南中国的小镇,这种话语的激励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连上帝都会宠爱”的何妹并非像上帝那样万能,她也有自己的烦恼。何妹在来小镇之前,曾经在广州住过一段时间,做小服装店的导购。她跟我说,来到小镇之后,一个让她难过的地方就是,相比于广州,这个小镇似乎就是一个“文化沙漠”。何妹曾经跟我埋怨过:“广州有图书馆,有博物馆,还时不时的有讲座什么的,可是在这个小地方,什么都没有,有时候找一本书都很难。”我看不出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姑娘居然还会对图书馆,博物馆和讲座情有独钟,于是好奇地问:“你在广州的时候,经常去那些地方么?”没想到何妹不假思索地说:“图书馆还去一些,其他的没去过。”我心中一阵悲凉:“那你埋怨什么,反正有没有你都不会去!”何妹却反驳说那不一样:“去不去是我的事,但是一定要有,你不觉得有了图书馆,博物馆和讲座,城市就不一样了么?住在里面就觉得自己有文化,有那些东西在身边人活着就会觉得不一样。”
这个有时候阿Q精神十足的小姑娘听过大家的倾诉之后,会和我吐露一些。不过她的吐露一直很克制,我从未听到过任何人的名字。她听到的那些故事,很多都是关于父母,亲人,家庭,以及感情上的。故事的主人公流露出的最多的困惑就是“我该怎么办?”何妹一般不会给什么具体的办法,她主要是推荐别人看书,然后说一些程式化的话去劝诫人家。每次和我说完故事之后,何妹总会抿着嘴,摇摇头,然后总结一番,经常是说对她的那些工友们的一些担忧。她觉得这些工友们没有志向,没有生活的品味,也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生活才会一片糟。和许多打工仔不一样,何妹并不喜欢加班。“喜欢加班是因为他们不工作就无处可去,加班是他们转嫁烦恼的一种方式。我和他们不一样,我要时间看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