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的创造力,在于他的故事还原能力,这和经历无关。”
(2013-06-26 16:18:44)节选自豆瓣阅读高分作品作者赵志明的独家访谈
豆瓣阅读:
你在豆瓣阅读发布了《还钱的故事》和《I am Z》两部作品,《还钱的故事》通过一个年轻人“还钱”的经历来洞察中国的人情世故;《I am
Z》是一系列的乡村故事。两部作品读起来都很真实,那作品里是否有很多你自己的经历呢?赵志明:
我的朋友诗人张羞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欺骗一个卧底的下场,但那些感情是真的”,他用它来做为他一篇小说的标题,那篇小说我很喜欢,反复读了好几遍。卧底和感情,或者可以拿来说明作者和写作的关系。在小说里,作者是“卧底”,他可能随时随地出现,像冯内古特;或者永远不出现,没有“我”,但不代表“我”不存在,“我”可能是隐身的,或者是在一个平行宇宙里,做着熟悉的鬼脸。
一个小说家很难描述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感情(当然,一种无法理解的感情,在小说里也可以出现,小说家要做的是坦然不能承认这一点)。因此,我说,那些感情是真实的。至于是否亲身经历,可能以前的小说创作要作家去体验生活,那会很累,也没必要。换句话说,作家去体验生活,就能体验到相应的感情吗?鲁迅没必要像孔乙己,马尔克斯也从来没有生活在马孔多镇。一个作家的创造力,在于他的故事还原能力,这和经历无关,我比较倾向于认为是一种想象力和同理心的合成。
后一篇:打苍蝇的上官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