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2011-10-24 09:24:51)
标签:

心理学

小学生

杂谈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jxssb

  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小学生心理学,顾名思义,是揭示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小学生,一般为6-7岁至11-12岁。①这个阶段又称为童年期。所以小学生心理学又可称为童年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或童年期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地说,它研究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从心理实质出发,进行分析。

  一、心理及其发展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现象,对人们说来并不陌生。它的组成是多种多样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流行观点把人的心理看作复杂的系统。而这种复杂的心理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析②:

  从心理的动态一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从心理的差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来看,可以把一个人的心理看成是个性,从而又可以分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意识倾向性和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

  从心理能否被感知到来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等等。

  我们还可以将心理系统分解为如下各子系统:知觉、记忆、

  1.心理的种系发展。

  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从动物进化到腔肠动物时产生的。腔肠动物产生了神经组织,形成了感受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分化,能根据外界光、热、振动、压、触、化学物质等刺激的性质及本身平衡状态的改变而调节自身的运动,这种感觉的能力是心理活动的萌芽。进化到环节动物的蚯蚓,产生了神经元,形成了头部神经节(脑),神经元之间建立了接触性的联系,这时动物不仅能分辨刺激本身的性质,而且能分辨刺激物的意义。这种分辨外界刺激物的意义而作出反应的能力,就是动物心理功能的重要标志。到了脊椎动物便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反映形式,它能反映完整的对象和对象间的联系,即能反映复合刺激物,这就是知觉。到了类人猿----动物的最高阶段,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达到了更复杂和更完善的水平,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具备了“手的思维”,即思维的萌芽。动物随着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过渡到以劳动为基础的生活,产生了人类和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形式----意识,这是一种本质上全新的心理形式

  2.人的心理实质。

  人类和人的心理是动物心理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在人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心理的产生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而脑是心理的器官。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地、主动地通过人改造客观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由于反映是通过每个主体的头脑进行的,受主体的知识、经验、个性意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所制约,因此每个人的心理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也就是说,人对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按其内容说,心理是客观的,它是外界事物的反映,是由外界客观事物的作用决定的,又是物质的脑的神经活动过程,并且通过人的各种实际的外部活动表现出来。同时,心理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一定的人或主体来进行的,总是要受他累积的全部个人经验和他的全部个性成分的制约,并通过他自身的活动而实现的。由此可见,心理活动,不仅来之于客观现实,来之于实践活动,而且也需通过个体的外部行为活动,主要是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反复检验和校正,才能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促进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多水平、多层次、多功能的反映活动系统。它既具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不同水平,有从稍纵即逝的心理过程到稳固的个性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不同发展层次,又有认知、情感、意志等不同心理活动对环境和个体本身进行认识、预测、调节和控制的不同功能,使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保持平衡。

  3.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一生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于成熟或学习等因素引起的持续、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包含两种相反的心理变化过程:前进上升的变化和衰退下降的变化。人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以某一种变化占优势。一般来说,在成年期以前,前进上升的变化占优势;到了老年期,衰退下降的变化逐渐占优势。

  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主要是回答这些问题: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个体心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其规律如何?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对于人的生活和教育有何意义?等等。

  在人的一生中,个体大致经历了九个年龄阶段:

  乳儿期(又称小婴儿期或婴儿早期,0-1岁,其中出生第一个月或28天叫做新生儿期);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又称学前期,3到6-7岁);

  童年期(又称小学期或学龄初期, 6-7到11-12岁);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或青春初期, 11-12到14-15岁);

  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或青春晚期,14-15到17-18岁);

  成年初期(17-18到35岁,其中17-18到25岁为青年晚期);

  成年中期(又称中年期,35-55或60岁);

  成年晚期(又称老年期,一般指55或60岁以后至死亡阶段)。

  对心理的个体发展的研究,主要是由发展心理学进行的。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包括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有的将动物(比较)心理学也包括在发展心理学之内。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从出生(有人提从受精卵开始)到成熟阶段的研究构成了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部分,所以,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指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两类。发展心理学的各分支,包括小学生心理学便是从这两类问题上开展研究。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概况

  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条件。

  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趋势;一是客观环境的变化。

  (1)小学生生理发育的特点。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生理发育基础,特别是离不开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通常,我们以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来说明儿童的生长发育的状况。根据1985年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7-12岁汉族儿童的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测试报告,可以了解到小学儿童身体外形的变化情况(表1-1)。

  小学生的生长发育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由于年龄、性别不同,发育的增长速度不平衡。在小学低年级,男生的身高体重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女生,但从小学中高年级起,即当儿童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时(约10-11岁),女生的身高在10-12岁超过男生,体重在11-12岁超过男生,肩宽在9- 10岁时赶上男生,11-12岁时则已超过男生。

  从整个小学时期来看,儿童的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而从青春发育期开始以后,生长速度便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女生从10-11岁起、男生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时期。

  由于不同类型的骨骼快速生长的时间不同,停止生长的时间

  也不一致,就使小学生的身体比例也不断发生变化。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头部的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而四肢的增长速度依旧,头部与全身、躯干及下肢的比例随之逐步变小。在小学高年级,儿童进入青春期体格快速增长时期,手、脚及上下肢的生长速度加快,出现长臂长腿的不协调体态。

  ②体内机能的发育。这首先表现在心脏和血管的变化。有人曾作过一个统计,假定新生儿心脏体积为1,那么1月末时则为3,至12岁时为10(接近成人水平)。小学生的心脏和血管都在不断地均匀增大或增长。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时期,新陈代谢快,血液循环需要量较大,所以他们全部的血管容积和心脏容积的比例要比成年人来得大,其心脏必须加速运动,才能使血循环加速进行。 其次是肺的变化。在7岁时儿童肺的结构就已发育完成。肺的变化,经过了两次“飞跃”,第一次在出生后第三个月,第二次在12岁前后,12岁的肺是出生时的肺的9倍,12岁前后开始,肺发育得又快又好。所以,在小学阶段,其肺及其功能在不断地均匀发展着。

  肺活量的大小是儿童肺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肺活量的大小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的(表1-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大大提高肺活量,增强肺的功能。

  再次是骨骼和肌肉的变化。小学生的骨骼比较柔软。骨骼硬化(钙化)是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要到身体发育完全成熟时骨骼才完成硬化。小学生的肌肉也是逐步发达起来的。到14岁以后,肌肉变化加剧,且男女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③神经系统的发育。心理是脑的机能,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神经系统的发育,尤其是脑的发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直接前提和重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脑的重量变化。研究表明,人脑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为:新生儿为390克;8-9个月的儿童为660克;2-3岁的儿童为990-1011克;16-7岁的儿童为1280克;9岁儿童1350克,12岁儿童为1400克,达到了成人的平均脑重量。

  其次是脑电波的发展。这意味着神经系统在“质”方面的变化。研究发现:在中国,4-20岁的被试的脑电波的总趋势是a波(频率8-13周/秒)的频率逐渐增加。脑的发展主要通过a波与θ波(频率4-9周/秒)之间“斗争”而进行的,“斗争”的结局是θ逐渐让位给a波。中国4-20岁的被试,脑发育有两个显著加速的时期,或称两个“飞跃”,5-6岁是第一个显著加速的时期,13-14岁是第二个显著加速时期,到13-14岁时,脑已基本成熟。

  (2)学习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入学后,正规化的学习生活变成了学生的主导活动,这对小学生乃至人的一生的心理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①小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系统的自然与社会知识,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等等。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了发展。

  ②进入学校从事正规化的学习以后,小学生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掌握读、写、算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以便为进一步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书面言语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了他们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③进入小学后,在学习中,教师不只要求小学生掌握直接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在小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经验的时候,虽然也是尽量以直观教具为依据,不过主要还是借助于教师的言语,通过论述这些事物形象的书面材料来实现的。由于小学生逐步地掌握人类的大量的间接的知识经验,就必须学会进行智力活动,即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各种概念和概念系统,要力求精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把它和类似的概念区别开来,同时又要能对各种有关的概念进行划分、分类和系统化的工作。在所掌握的概念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样,就能促使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地发展。

  ④从进入小学时候起,“小学生”这个称号和“孩子”这个称号不同了。小学生所在的集体,有着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他们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要有各种评估考查,这意味着小学生已开始成为参加社会集体生活的成员,加上他在家庭、社会、学校里和周围人们关系的根本变化,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权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新的个性特征,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和性格,提高了他们的道德品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性。

  总之,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学习便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促使了他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社会性)全面地发展。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由其心理发展的条件所决定的。生理,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的发育,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小学生的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且也使他们的社会性和个性获得迅速的发展。在小学阶段,这些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开放性。

  首先,小学生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生在入学以后,由于在学习上,以及在日益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向他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的问题,就促使他们逐渐地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这种过渡,是智力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所以说,小学时期是一个发展智力的好时机。

  其次,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尽管小学生心理发展很迅速,但又非常协调。以品德发展为例,这是人一生中道德品质发展最为协调的阶段。此时出现比较协调的外部的和内部的动作,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例如,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随着年龄的递增和道德动机的发展,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比起初中阶段少年期的“动荡性”,即所谓的“急风骤雨”式的情感来,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协调性成为主要特征。所以,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阶段心理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可以说,小学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好时机。

  第三,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开放的。小学生经历有限,内心世界不太复杂,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这个阶段“闭锁性”不明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例如,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富有表情化,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而且容易变化,不善于修饰和控制。所以说在小学阶段,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容易融洽。可以说,小学时期是了解儿童真实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的好时机。

  第四,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培养,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类稳定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在小学阶段尚未萌芽;又如性格这一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即稳定的内外行动只是开始形成时期,良好的或不良好的习惯能通过教育措施加以改变。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一个好时机.

  http://b.bst.126.net/newpage/images/microblog.png?1

  http://b.bst.126.net/style/common/tuijian.png

[转载]happy原则和积极心理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