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杨梅史话
(2021-03-27 19:32:54)苏州杨梅史话
杨梅是我国著名的特产果品,原产我国东南部,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在浙江余姚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的考古中,发现有7000年前的杨梅属植物花粉。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发现保存完整的杨梅果实。杨梅人工栽培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汉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年)的《上林赋》,南北朝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已记述杨梅盐制贮藏。唐宋年间江浙杨梅栽培渐盛。
明代苏州杨梅的生产规模、栽培技术、品种选育、果品贮藏、运输、加工等诸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苏州杨梅已为江南著名佳果。在王鏊编修的《姑苏志》(1506年)中,谓:“杨梅,吴中名品,味不減闽中荔枝。”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谓:“吴中杨梅种类甚多,名大叶者最早熟,味甚佳。”
吴门画派开宗大师沈周(1427-1509年)爱杨梅,有多幅相关杨梅的画传世。明宪宗成化戊戌年(1478年)为酬谢西山人送杨梅之情,作有《杨梅图》题跋诗曰:“我爱杨家果”。明孝宗时,沈周又在赠予好友吴宽(1435-1504年)的《观物之生蔬果册》中画有《石榴、杨梅》图,吴宽于丁巳年(1497年)自苏州返京的途中为图题诗,其中《题杨梅》诗曰:“五月果初熟,枝头鹤顶丹。欲知甘冷好,千颗荐冰盘。” 弘治十四年(1501年)沈周画《光福图》,在图卷的题跋中,写了光福杨梅,曰:“霜前橘柚万苞黄,雨后杨梅千树紫。”此图后由清代画家周笠于乾隆十年(1745年))临摹,图卷画面显有“千树杨梅”的踪影。弘治十五年(1502年)沈周与友薛章宪(字尧卿)特驾舟同赴光福聚坞(今潭东、潭西)尝杨梅,但时采摘殆尽,仅获一丸紫而大者啖之。因此作《杨梅村坞图轴》(一名《一坞杨梅图轴》)并题诗,戏谑曰:“馋饕聚坞杨家果,悭奈诗人食禄何。千树已空嗟太晚,一丸聊足记曾过。属厌往腹宜为少,适可濡唇不在多。” 杨梅又称“杨家果”的典故出自南北朝时刘义庆编著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285-335年)即孔坦,晋时曾授吴郡太守。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杨循吉撰《吴邑志·土产》记:“杨梅为吴中名品,味不减闽之荔枝,出光福山铜坑第一,聚坞次之,洞庭所产尤多,惟宜腌以行远也。其它蜜渍、矾收、火熏、糖浸皆有法,古所传也。” 杨循吉还有一篇七言古诗《初食杨梅》,敍情苏州人对杨梅的留恋,曰:“杨梅本是我家果,归来相对叹先作。往来南北数十年,久不餐汝几忘却。忆从年少在吴中,食以成伤难療药。年年端午即有之,街头卖折先附郭。初间生酸带青色,次见熟从枝上落。吴侬好奇不论钱,一味才逢倾倒槖。生时熏蒸喜烈日,所怕狂风阴雨虐。有红有白紫者佳,大如弹丸圆可握。生芒刺口易破碎,到牙甘露先流颚。黄船奉供昼夜走,数枚出赐惟台阁。其余官小那得预,说著江南怀颇恶。吴人盐蜜百计收,不知本味终枯涸。肉存液去但有名,夺以酸甜无可嚼。我今到家又遇夏,正是高林雨方濯。满盘新摘恣狂啖,十指染丹如茜著。细思口实亦小事,其来乃以微官搏。使余不由故山归,安得香鲜列惟错。人生百年有适意,忍口劳劳何所乐。”
明末文震亨(1585-1645年)的《长物志》亦载:“杨梅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上下,出光福山中者,最美。彼中人以漆盘盛之,色与漆等,一斤二十枚,真奇味也。生当暑中,不堪涉远,吴中好事家或以轻桡邮置,或买舟就食。出他山者味酸,色亦不紫。有以烧酒浸者,色不变,而味淡。蜜渍者,色味俱恶。”
清康熙年间苏州进士沈朝初(1649-1702年)有描写吴中风情词《忆江南》三十余首,其中一首《杨梅》曰:“苏州好,光福紫杨梅。色比火珠还径寸,味同甘露降瑤台。小嚼沁桃腮。”
清初著名诗人,武进人董文骥(1623-1685),武进人,特别喜欢光福杨梅,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特地率全家祖孙三代八口从武进赶到到光福品尝杨梅,并写下《放船光福,挈家人吃杨梅口号》诗十四首,诗曰:“果熟君家五月天,老翁口角便流涎。青山千亩朱殷实,信宿蒲帆五两船。”“八口舟中翁领孙,浮家湖上遍山村。惠山南去阳山外,邓尉山头云欲昏。” “光福山家山是田,杨梅熟后不论钱。水晶盐蘸星星绽,白玉盘堆颗颗圆。树底拾来疑紫石,涧中落处烂红泉。北人欲吃君家果,酒浸糖熬直到燕。”
清乾隆年间金友理的《太湖备考》(1751年)还记述了苏州白杨梅等三个特有品种,谓:“杨梅,出东西两山及马迹山(在光福),有一种脱核者,出东山西坞,味最佳。马迹有一种,色白如玉,名‘雪桃’。又一种形方有楞,土人呼为‘八角杨梅’,出桃花湾陈氏山垅,他处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