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丘重建花神庙说起
从虎丘重建花神庙说起
蔡曾煜
苏州虎丘在后山新辟景区花神苑,并重建花神庙,这不仅是扩大了景区游览范围,增添了赏花景点,更重要的是又一次提升了虎丘历史文化内涵。
花神庙在全国南北各地都有,但在历史上苏州先后有记载的花神庙达9座之多,与各地相比尚属罕见;一般花神庙大多祭祀花神女夷,而苏州清代有的花神庙,祭祀的是当地种花能手陈维秀,国内是绝无仅有;苏州花神庙不仅是花农供奉花神祀祐,百姓春游祀福之地,还是花卉行业会所聚集议事之处;大多花神庙陪还供十二个月的时花花神,但每月以何花为主?何人受奉为神?各地各庙各有不同的花与神,均未曾统一,为此清末著名文学家俞樾受“吴下养闲翁”之请,著《十二月花神议》,详细论述拟定何方神仙为当月花神之理由,这在文坛上众议花神之趣事,也仅出于苏州。现今全国在解放前所建的花神庙大概均已毀绝,虎丘重建的花神庙大殿,仅有女夷塑象,两侧配殿尚未开放。建议有关部门,参照虎丘盆景博物馆的思路,依据历史文献,征集实物图片,建成一个反映虎丘花卉生产、花市营销、赏花游景的历史,并结合现代花卉科普知识的博物馆。
苏州九座花神庙
苏州最早有关花神庙的记载,是清道光十四年(1834)顾震涛所撰《吴门表隐·卷八》。其“花神庙”一段共记有五座花神庙。
一、桐桥花神庙
道光二十二年(1842)顾禄的《桐桥倚棹录》称虎丘有新旧二座花神庙,桐桥一座为旧庙,谓:“祀司花神象,神姓李,冥封永南王,傍列十二花神,明洪武中建。”光绪八年(1882)刊印的《同治苏州府志》作了同样的表述。
2002年《苏州郊区志》与2003年《虎丘镇志》,记这座庙“在虎丘乡虎丘村7队花神浜,原有房屋3间2进,占地6亩”在引录《桐桥倚棹录》的相关记述后,谓:“庙内有一副对联‘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二十四番风信吹香七里山塘。’70年代中期,庙宇被拆。”
1959年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收录清道光十二年(1832)、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块苏州《重修花商公所收支碑》的碑文,其注称“原碑在苏州虎丘山塘街下塘花商公所”。碑记“本庙创始于乾隆年间”,后又经多次扩建翻修。碑刻原件已失,江苏博物馆保存有拓片。
二、虎丘花神庙
乾隆五十七年(1792)陆肇域、任兆麟《虎阜志》只记这一座花神庙,谓:“在聚星楼旁,一名罗浮别墅。”“即梅花楼址建,徐嵩记。”《虎阜志》有花神庙图与徐嵩的《虎丘花神庙记》。记文称:“花神庙在虎丘云岩寺之东,试剑石左。”乾隆在庚子春(1780)与甲辰岁(1784)二次
幸虎丘禅寺,群人陈维秀用窨窖熏花法,使花提前盛开。记曰:“斯庙之建,匪徒为都人士游观之胜,亦可见天子丰仁洧泽,化贲草木,维神有灵,是可志也。”庙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选地始建,落成于五十二年(1787)四月。
清进士曹允源(1855-1927)主纂的《民国吴县志》(1933)在卷35《坛庙祠宇》一节,已将此庙编入现存庙宇之外。
图1-清《虎阜志》虎丘花神庙图
三、管山花神庙
四、清真观侧花神庙
五、定慧寺西花神庙
七、西山桥花神庙
西山桥的花神庙,据苏州政协20世纪末编《史志资料选辑·苏州花茶溯源》记述,庙内有一块嘉庆十四年(1809)捐资重修的碑刻,捐资者多为茶行,共有40户。因苏州花茶在东北等地区盛销,虎丘花卉种植的种类,亦渐向茶花珠兰、茉莉、白兰等方面发展。
近代有报导谓此庙原为土地庙,后改建为花神庙、供奉之神为陈维秀,庙的旧屋在21世纪初虎丘景区扩建改造时折除。
八、定园花神庙
九、虎丘花神苑花神庙
图2-虎丘新建花神庙
图3-虎丘花神庙大殿
近年有些记述苏州花神庙的材料,称乾隆年间所建,在虎丘试剑石旁的花神庙,供奉之神是陈维秀,但据史料记载,此说不实。清道光十四年《吴门表隐》所记是“乾隆四十九年织造四德知府胡德铨、里人陈维秀等建。”说明陈维秀参与建庙,并非被供奉之神。《虎阜志·虎丘花神庙记》载,乾隆两次至虎丘,群人陈维秀用窨窖熏花法,使花提前盛开。乾隆是1780、1784两年的二月到虎丘,花神庙是1784年秋九月始建。陈维秀不可能为自己建庙,知府也不可能为在世的草民建庙。
中国论文网有一则关于苏州花神庙的论述,题为《吴地花神别有人》,作者自称外祖家在虎丘西山桥南堍的花神庙旁,自幼常进庙去玩,神为陈维秀,记述较详,谓:“庙三进三开间,正南是照墙,第一进是庙门等附属建筑,第二进有东西两厢房,正门两侧有石抱鼓一对,走进去是天井,有京式大香炉一个,西厢房中有三眼灶台,灶上有大鍋备祭祀用。第三进是大殿,大殿北有神坛,高约一米,供奉陈维秀神像,比较高大,边上供奉陈维秀太太,太太身后有丫环两个。另有陪祀十二花神,满头珠翠,高不过一米。北包沿墙上有石雕八仙像。”
苏州花神庙与花商公所
苏州花商公所何时创建?已无考证。但据现有资料,应是全国最早的花卉行业公所。当时苏州的花木生产与市场营销规模,从花神庙保存的二块《重修花商公所收支碑》碑刻,可反映其繁荣景象。
道光十二年(1832)的碑文,捐资者共列73名个人与商号,其中“三山花帮”与“长乐花帮”,是福建花商的二个帮会群体,捐资占总金额的1/5。明清时福建产的茉莉、水仙、建兰等花卉,大量运抵苏州花市为转口销售。
光绪十九年(1893)的捐资碑文,分商行与园圃两类,捐款银元的庄号列23家,种植花卉的园圃列76家,一些捐铜钱的小户,登入水牌,未刻入碑文。
据有关清末苏州花农抗捐的资料报导,宣统年间(1909-1911)虎丘花农有640多户,花房2800多间,因“花捐”过重而发生抗捐事件,后经苏州商会向省农工商局呈情“上顾国计,下念民生。”争取到减捐三成。
俞樾与《十二月花神议》
花神的祀奉与道教相关,各地花神庙的主祭花神不尽相同,最早被称花神的是女夷,女夷是神话传说中主宰春夏万物生长的女神。出自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撰写的《淮南子•天文训》,曰:“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 东汉时高诱注《淮南子》谓:“女夷春夏长养之神也。” 后来又传女夷为南岳魏夫人的弟子, 魏夫人为南岳衡山最早的女道士,东晋时人,名魏华存(252-334),后封为紫虚元君,道教尊其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也有以魏夫人为总领群花之神。
“十二月花神”是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按每年十二个月冠以花名确定主神。在明代道家有“百花神”之说。全国各地花神庙之十二花神因地因庙而异,大概有10余个版本。清代中期,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开始出现“十二月花神”组画,以历史人物代表各月花神。清末苏州画家吴友如(约1840-1893)画一套《十二月花神图》,所定人物与杨柳青的年画基本雷同,流传较广。这套图所选花神:一月梅花柳梦梅、二月杏花杨玉环、三月桃花杨延昭、四月蔷薇张丽华、五月石榴钟馗、六月荷花西施、七月凤仙石崇、八月桂花绿珠、九月菊花陶渊明、十月芙蓉谢素秋、十一月山茶白乐天、十二月蜡梅老令婆。图中单月都是男性,代表了阳刚之气;双月都是女性,代表了阴柔之气,符合道家阴阳结合,天人合一的理念。用现代眼光审视这份花神名单,会觉奇怪。当时选钟馗为石榴花神,是因为石榴多子多福,钟馗辟邪,希望得到保护。选老令婆为蜡梅花神,是因为佘太君暮年,壮志不老,为国挂帅出征,其精神如斗风迎雪之蜡梅。
清末苏州文人为取得对十二月花神在认知上的统一,群议一份按十二个月各列出主花,与12个男神,12个女神,请俞樾校定,俞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篇《十二月花神议》在宣统年间(1909-1911)收录在上海出版的《香艳丛书》第十五集卷四中,也是花史上对十二月花神比较完整的论述。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曾为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咸丰六年(1856)因御史劾奏其“试题割裂经义”而被免职。八年(1858)南归,居苏州饮马桥。同治四年(1865)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十三年(1874)在苏州马医科购地建园宅“曲园”,潜心学术40余载。
俞樾的《十二月花神议》分《议之上》与《议之下》两篇,分别议论男女花神。开篇俞樾谓:“世俗所传十二月花神,鄙俚不经,悠谬已甚。吴下养闲翁乃议更定十二月花神,属草稿未定,辱以示余。余适将有西湖之行,笑而诺之,未遑暇也。”
俞樾对众议之花神作了认真的考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正月梅花男神,原议是宋代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俞樾认为:应该推南北朝时梁代的诗人何逊(480-520),因何逊在扬州作法曹时,廨舍有梅一株,逊常吟其下,后在洛阳为官,因思梅而请调回扬州。唐代杜甫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宋代赵蕃诗“梅从何逊骤知名”,林逋是其后辈,故应首肯何逊。又如八月桂花女神,原议是嫦娥,俞樾认为:嫦娥是俗说的月中仙人,实无其人。应定唐太宗的贤妃徐惠。《新唐书·太宗徐贤妃传》载:徐惠八岁能作文,其父曾要她模拟《离骚》作《小山篇》,惠作辞“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早已写了桂花,故“以妃为桂花神,无忝焉。”
根据俞樾的《十二月花神议》男神是:一月梅花,神何逊;二月兰花,神屈平;三月桃花,神刘晨、阮肇;四月牡丹,神李白;五月石榴,神孔绍安;六月莲花,神王俭;七月鸡冠花,神陈后主;八月桂花,神邵诜;九月菊花,神陶渊明;十月芙蓉,神石曼卿;十一月山茶,神汤若士;十二月蜡梅,神苏东坡、黄山谷。 女神是:一月梅花,神寿阳公主;二月杏花,神阮文姬;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蔷薇,神丽娟;五月石榴,神魏安德王妃李氏;六月莲花,神晁采;七月玉簪,神汉武帝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唐太宗贤妃徐氏;九月菊花,神晋武帝左贵嫔;十月芙蓉,神飞莺轻凤;十一月山茶,神杨太真;十二月水仙,神梁玉清。
十二月花神至今各地说法也未统一,看来也不必统一。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