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2020-04-15 16:26:52)
分类: 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黄陵中学  姚永刚

教学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把培养学生会学习、提升学生政治核心素养作为最终目标。要以学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哲学素养的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自尊、有责任、有担当、有思想的合格公民。

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引导——感知情景案例——展示——合作生成”教学模式,通过以学科知识为内容,以情景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把抽象难解的问题肢解为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像“层层剥笋”一样,以小问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内容,本框题分二目,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真正目的。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心理准备上已经具备了一定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的生活化、经验化得理解。本课应在借助生活素材和学生熟悉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的特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让每一位学生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和谐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概况归纳问题的能力;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利用预习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通过设计西成高铁修建的情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实践的特征,在对西成高铁建设逐步分析中,加深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实践观,运用实践观点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教学方法:采用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获得为主导,通过情景导入、案例分析等方式,恰当运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引导—探究、体悟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中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出示蜀道难图片,展示李白“蜀道难”

《蜀道难》(节选)

             作者:李白

  噫(y)(x)(x)!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岭的险峻是秦蜀古道开凿的最大障碍在古代,川陕间的古代栈道盘旋于高山峡谷之间,或凿山为道,或修桥渡水,或依山傍崖构筑。难怪1200年前,唐朝大诗人李白置身雄奇险峻的秦巴大山,写下千古绝唱《蜀道难》,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关于“蜀道难”的认识从何而来?今天,我们就以“蜀道变迁”为主线,共同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入课题。

一、预习成果展示

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哪位同学说说本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哪位同学把自己整理的本框题知识结构给大家分享一下?

二、走进西成高铁 看蜀道的变迁

通过预习,同学们对本框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是什么”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本框内容的学习重在理解和运用,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案例、问题、易混点、习题来帮助大家理解和运用知识点。

探究一、秦蜀古道之新华章:西成高铁开通

126日,历经5年多建设、先后8万多人参与施工,我国第一条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西(安)成(都)高铁开通。这条全长643公里的客运专线,将广袤富饶的成渝地区接入全国高铁网,川陕两地铁路旅程从目前的约16小时缩短到4小时左右。从此,秦巴天堑变通途,千里蜀道半日还。

思考:修建西成高铁是一种实践活动吗?

试一试———请你来辩一辩

1、张军参与西成高铁的建设

2、蜘蛛结网

3、户籍制度的改革

4、坐着高铁用手机看新闻

5、西成高铁团队通过反复试验创新出“新型明洞”结构技术。        

教师归纳:实践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注意:实践的主体是人不是动物;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主观世界;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探究二:西成高铁的前世今生:蜀道的时代跨越

在古代,先民们凭借智慧与坚韧,在千峰万仞间开凿道路,逐渐形成七条秦蜀古道;1958年宝成铁路建成运营,随着时代的变迁,宝成铁路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方便人们的出行,2012年开始动工修建西成高铁,5年期间,共有超过8万人参与施工,修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使用水泥3400多万吨、钢材580多万吨、混凝土7000多万方、钢轨57.6万吨,技术人员克服秦岭地区山体厚、相对高差大、坡面高陡等难题,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历时5年,终于修成穿越秦岭的第一条高铁。

问题1:修建西成高铁需要哪些因素?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归纳:修建西成高铁需要的技术、团队、工具等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手段、对象、主体都是客观的)

问题2:为何修建西成高铁? 修建西成高铁和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有何特点?

归纳: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活动,而燕子筑巢是出于本能,天眼的建成,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问题3、西成高铁是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为何先民们修建秦蜀古道时要从千峰万仞间开凿道路,而如今修建西成高铁,我们却能钻隧道、架桥梁,让天堑变通途?

归纳:实践不是单个人独立完成的,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第历史发展着的,因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把实践的含义总结出来,促使印象更加深刻。从          

教师过渡:什么是“打交道”?“打”就是接触,就是主动接近你要了解的对象;“交”就是“交流”,我和我的对象需要交流信息,人与人需要交流思想;只有通过不断地接触、交流,你才能知“道”,才能真正认识和你交往的对象,这就叫“不打不相识”。这三个字,“打”放在第一,“道”是最后出现的,只能是“打交道”,不可能是“道交打”,生活道理的背后,其实蕴含了一个更深刻的哲学道理。

探究三、西成高铁之实践篇:跟着记着去亲历

12月6日上午8时22分,首趟西安北至成都东的D4251次动车组列车,满载着1200余名旅客从西安北站发车,一路向南开往成都,时速250公里如履平地,车厢里的各种人性化设施安全温馨舒适。进入第一座清凉山隧道后,在秦岭山脉间,一座又一座隧道接踵而至,但是列车依然保持平稳快速,记者拿出一枚硬币,虽然车在山间疾驰,硬币却能轻松竖立在车厢窗台上,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不会上下颠簸移动,感觉十分平稳舒适。

问题:1、记者亲自踏上西成高铁之后,感受到“时速250公里”如履平地,人性化的设计安全温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哪一方面?

学生回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点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额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记者为了检验动车的平稳舒适,用一枚硬币做实验证明,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哪一方面?

学生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教师点拨:通过实践,把主观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如果以一种主观认识做指导进行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说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相反,就是错误的。

大家没有问题了,我还有一个疑惑,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我的疑惑”)

我的疑惑?同学们没有乘坐西成高铁,但是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新闻媒体,一样了解到西成高铁的高速和舒适。书本、电视等媒体也是认识的来源,对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感谢大家帮我解除疑惑。我明白了,不能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混为一谈。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则多样化的——实践、读书、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等,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

     探究四 、西成高铁之创新篇:“人工明洞”结构技术

蜀道穿越秦巴山脉,道路崎岖难行。西成高铁全线10公里以上特长隧道共有7座,其中设计最长的是秦岭天华山双线隧道,在修建秦岭天华山隧道时,施工遇到新的问题,这条隧道绵延长、海拔高、山势厚、横切秦岭,相对高差大,坡面高陡,是典型的“V”形峡谷,险峻的地形,使很多隧道洞口间距很小,存在“空气动力学效应”和“危岩落石安全防护”两大技术难题。为解决这两大技术难题,设计团队创新出“桩柱式钢筋混凝土防落石明洞”的新型明洞结构技术,即用“人工明洞”连接两座隧道,避免了因短时高速进出隧道产生的高气流压差给人带来的损伤。此后,此项从修建秦岭天华山隧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套方法迅速被运用到以后的隧道施工过程中。

问题:新型明洞结构技术的发明过程和后来的应用说明什么?从何体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发明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人们的实践——新问题——新要求——新探索和研究。

   教师归纳:注意三个层次,一是“新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就促使我们去思考;二是“新工具”(手段),因为你要接触那个对象,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前可能想接触,但是没有好的工具,那还是接触不了,没法去认识;三是“新能力”,人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一代人总比前一代人更聪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必然会有变化。

得出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后来的应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点拨:一种理论、思想,如果产生之后不派用场,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属。所以记住,“学以致用”,学习的东西如果不去用的话,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中国的教育,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的“无用”东西太多了,我们又没有想过,学了那么多知识,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很多家长、老师、专家的想法,可能是好的,但是效果却并不乐观。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

                 三、回归生活:传统文化中的哲理

试一试

竞赛规则: 中国智慧,自成语境

规则:利用本节所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知识,利用手头的工具,找出体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成语或诗句,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符合要求的最多的一组获胜并获得奖励。

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3、吃一堑,长一智         4、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5、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6、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7、王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8、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8、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9、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0、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四、我的收获      

课后作业

1请结合所学内容,为提高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策划一个社会活动方案。

  2、 古人曾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作为文科班学生,恰同学少年,扩大视野,请你为自己的高中生涯所进行的阅读特别是深阅读读作一个规划。     

同学们,无论个人梦想还是国家梦都需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唯有实践才能实现梦想。只想不做,任何梦想都是空中楼阁。

教学反思

哲学的理论是深奥的、抽象的,是晦涩难懂的,要让哲学道理“平易近人”,必须让哲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本节课通过西成高铁建设案例分析,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