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观题之二:认识评析类主观题
题型分析:认识(评析)类试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高考政治题型。这类试题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情境材料(某一现象、某一问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境材料所反映的现象、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认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从设问角度看,一般以“谈谈你对……的认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形式呈现,有时省略“如何”二字;从待分析的对象看,试题或让考生谈对“意义”“积极影响”的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做法”“行为”的认识,或让考生谈对某种“观点”“想法”的看法。
(2014,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答案】 答案示例一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答案示例二
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产果。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解析】 本题是一道哲学评价题。题目限定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去说明理由。对于题中观点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答题时关键是把握“教学观念不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可任选一个角度,或从这两方面去辩证分析理由。要求准确地阐述原理,不堆砌不相关知识,并适当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技巧点拨』
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试题材料中所说的事或观点(或对设问中的做法、观点作出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的评价),若设问中(或材料中)已有明确表述,则这一步可省略。
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不做这件事、违背这种观点的危害性。
(1)依据——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依据。
(2)重要性——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3)必要性——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4)可能性——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成为可能。
(5)危害性——做或不做这件事以及持或不持这种观点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第三步,明确做法(怎么办)——针对某一做法或观点,应该怎样做或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措施要根据“行为主体”说明其应该怎样做,常见的主体有党、政府、公民、企业、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等。(这一步要因题而异,如果题中讲述的就是一种正确的做法,那么只需说明为什么就可以了。总之不可僵化教条,不可生搬硬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