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报有感

(2013-11-23 21:17:51)
标签:

杂谈

分类: 世说新语

看报有感

          

我家订有两份报纸,报纸是我家每日饭桌上的一道“主菜”。虽然这个习惯不好,但我同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的享受。

最近看报,有两条消息引起我的注意。

 

一、烈士也要分等级?

2012117《北京青年报》A11版消息,《烈士抚恤金将随个人基本工资浮动》。消息称:

市民政局昨天正式对外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加强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意见》。《意见》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褒扬和抚恤等方面都做出了调整,其中首次规定抚恤金将与个人基本工资挂钩。经过测算,如果一位正科级干部成为烈士,那么他将比正处级干部成为烈士的抚恤金少拿三万元。

《意见》中将烈士的补助分由四个部分组成:见义勇为确认奖金;国家褒扬金;北京市褒扬金;一次性抚恤金。其中,前三项没有差别,一次性抚恤金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0+基本工资×40按照这个公式计算,烈士由于个人基本工资的差异,会造成每个人之间获补助存在差异。一个基本工资为1888元的正处级和一个基本工资为1078元的正科级烈士,最后获得的抚恤金相差32400元。

我在这条消息中看到,2006起,本市见义勇为人员,由政府奖励1万元,牺牲人员可获20万元奖励,还将获得一定的抚恤金。按照新规定,见义勇为死亡人员的奖励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中前三项奖励之和就超过百万元,最终差距体现在基本工资上。也就是说,烈士生前的级别越高,得到的抚恤金就越多。

市民政局见义勇为保护处处长说,“这样调整恰恰是从某种程度上兼顾公平。”

看完这条消息,我感到困惑:

1、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今,活着有高低贵贱之分;牺牲了,还要有高低贵贱之分?

2、这是首次规定抚恤金将与个人基本工资挂钩,也就是说,以前的烈士补助金是不与个人基本工资挂钩的。由过去的烈士补助金平等发放,到现在的烈士补助金与生前级别挂钩,“兼顾公平”这个词如何解释?

3、烈士补助金前三项之和已超过百万元,为何还要在最后一项上做文章,用几万元的差距,也要给牺牲的烈士分出等级?

感慨:既然烈士补助金也分出等级差别,说明生命面前并不人人平等。既然同命不同价,遇到危险需要往上冲的时候怎么办?那就让“价值高的”先去。

 

二、我们的存款该放到何处?

20131120《北京青年报》B5版的消息,《存款保险制度最快年底出台》,小标题为:存款保险金制度已酝酿16年;民营银行最快明年下半年开;利率市场化只差最后一步。

看着这几个小标题有点晕,但下面的财经提示大家应该看得懂:对普通百姓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一旦商业银行出现风险,自己能获得多少赔偿……业内人士建议,老百姓的存款最好能分散存于多家银行,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还看不明白?那就摘录一段网上的解释: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通俗理解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一旦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但赔偿有一定限额。

简单点说,就是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保险了,银行也允许破产了。网上的消息

不少银行人士也表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并不是说现有的这些商业银行随时可能会倒闭,更多的可能是针对即将放开的民营银行。

据目前的消息称,储户在银行的存款,预期赔付额可能是人民币20万元~30万元,超过这一限额的存款部分将得不到赔偿。

看完这条消息,我感到困惑:

1、“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更多的可能是针对即将放开的民营银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开民营银行?

2、民营银行靠什么吸储,只能靠高利率。以此推断,部分国有银行的存款及股市资金将流入民营银行。当年小股民因国内股市的跌宕和反复无常,至使血本无归的惨剧,是否会因为银行倒闭而再次上演?

3、多年的计划经济和所谓的“低工资高福利”,让我们养成了“XX靠政府”的习惯。近些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普通百姓把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来交学费、医疗费、房款……据社会学家调查,中国目前银行储蓄余额的80%掌握在20%的富人手中。而我们这代人中大都属于只占银行储蓄余额20%,人数却占80%的穷人,存在银行里的那点钱,是我们最后的养老钱和救命钱。如果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保险了,我们的存款该放到何处?

以此推断:如果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国内银行的股票将大幅震荡;黄金价格将上涨;私人保险柜的销路将大增(钱还是放在家里最保险)。

最后,提醒诸位:如果我的推断正确,那些因此而获利的朋友,别忘了给我提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