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2014-11-04 17:44:21)
标签:

育儿

一、    案例基本情况

    豪豪,男,32个月,2岁时天津儿童医院诊断为自闭症。孩子刚到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时无语言,经训练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简单的需求,情绪表达稍差,孩子有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找借口,能听懂老师及家长的简单指令。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且会关注到环境中和自己不相关的事物。对电梯门的开关和流水的声音非常感兴趣,对数字也非常敏感。机械记忆力非常好。

二、    行为功能评估

(一)行为表现

    孩子每次回家,进门不脱衣服,立即趴在地下,嘴里孩子自言自语:我到家了。家长让孩子站起来告诉他地下脏,孩子没有听从家长的指令,直到5分钟后孩子自己站起来,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家长强行把他抱起来,孩子就大哭大闹。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周,每次从外面训练回来都表现出同样的行为。

(二)确定问题行为

    因为进门趴在地下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时间持续一周,仍在继续,每天训练回来都有同样的表现。所以此行为是要解决的问题行为。

(三)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

    孩子的这种问题行为是在又增加了一家训练机构之后出现的,并且这家机构的训练强度非常大,这个孩子又是那种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累了也不会反抗或逃避。更不会用语言向老师表达他累了。又结合孩子发生问题行为时每次都说同样的话:我到家了。所以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是:孩子想得到放松。

(四)要达到的理想行为

    经和家长沟通和同意之后预先想达到以下两种理性结果

1、从外面回到家脱衣换鞋之后,躺在床上休息。

2、用玩玩具达到放松的目的,替代问题行为。

三、    干预实施过程

(一)改变环境

    和家长沟通为孩子提前在进门的地方放块垫子。第一天开始的时候孩子并没有趴在垫子上,而是和以前一样趴在地下。经家长引导在垫子上,孩子就趴在了垫子上,嘴里孩子说着同样的话:我到家了。到第三天的时候,孩子进门就知道趴在了垫子上。

(二)延迟满足和建立行为规范

    因为孩子进门并没脱外套和换室内鞋,所以和家长沟通,进门先控制住孩子,要求孩子换完衣服才能趴垫子,孩子能配合家长换衣服,之后就又上了垫子,这样持续了3天。这是孩子已经有了短时的延迟满足了,在这基础上家长把垫子拿到了距离门口3米的位置,达到延迟满足的目的,之后把垫子拿到了孩子能看的到但又较远的地方,每次孩子都能很享受的在垫子上趴一会,但我们发现到孩子趴的时间越来越短了,从开始的5分钟到现在的2分钟。

(三)转移注意力

    既然孩子想放松,玩玩具也能达到达到同样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垫子上放了一样孩子最喜欢玩的玩具,孩子看到玩具后,并没有出现之前的行为,而直接说:我要玩玩具。这时家长也上垫子和孩子一起玩起了玩具。

四、    干预效果分析

    经过2周的干预孩子达到了用玩玩具达到放松的目的,替代问题行为。从这种问题行为我们可以得出不要从问题行为的结果解决,另外要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

 

 

 

天津宜童自闭症研究服务中心   张原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