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科研组织工艺——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提高动态性,有效但有限【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从管理角度看都属科研组织工艺(反映科研活动构成及开展关系),是科研体系的价值内核和生产力因素。由于科研组织工艺内在的规定了科研体系的产出性能,进而限定了体制机制等改革的价值空间,所以研发力、成果产出效率等,根本上决定于科研组织工艺的生产性能及其实现程度(相关研究详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冗余性与概率性,既是衡量科研组织工艺的关键维度和指标,也是影响科研生产特性的核心因素。但由于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在冗余性与概率性上的共同缺陷,使得推动各科研环节间的互动、提高科研过程的动态性,成为当前实践中对两类基本科研组织工艺进行改进的一类主流做法。
两类基本科研组织工艺都存在从“线性模式”到“动态模式”的变化。线性模式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认识之上的:承担基础研究的主体不用考虑实际应用,承担应用研究的主体不用寻求更基本的认识;两类研究主体分别独立完成各自的工作,不需要紧密结合。所以线性模式下前后向科研活动只存在单向影响,如正向研究为S→T→E、逆向研究为E→T→S。而动态模式在基本认识上则正好与之相反,在前后向科研活动上存在双向影响关系,如正向研究为S↔T↔E、逆向研究为E↔T↔S。(S指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T指应用技术研究活动,包括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E指工程技术研究活动,包括工程化、产品化及其规模化等环节中的技术工作。)
提高动态性,可使科研活动在更短的生产环节里对研究方案做出及时调整,不至于走完全程才暴露出生产可能性问题或供需匹配性问题,从而:因加快试错速度直接减少了冗余,又因在相同时间里实际增加了尝试频次而提高了出有效成果的概率,进一步减少了冗余。为此随着动态性的提高,两类工艺的冗余三角都呈缩小趋势(如下图),而冗余的减少意味着实际投入工作量等的减少,最终表现为研发周期的缩短(相关研究参见《我国当前应学习美国的科研范式吗?——兼评“有根产业”与“苔藓产业”的科技创新》一文)。
但冗余三角缩小趋势并非是无限的,提高动态性做法本身存在着明显局限性:
首先,提高各类研究主体间及产研间的交互程度,虽可改善基本工艺的生产属性,但它们在根本上仍受自身工艺特性束缚,总体冗余的减少是有限的。尤其当技术距离较长时,即便在强动态模式下两类工艺还是存在冗余,且仍然较多。
其次,无论在哪种工艺下,交互都更多的只能是建立在探索过程中尚待验证的判断基础上,即交互所能提供的参照质量不高、作用有限,这也导致如若一味提高动态性可能适得其反:正向研究下,会造成前向知识环节过度妥协,降低创新水平;逆向研究下,则会导致后向知识环节过度妥协,降低创新目标物设计要求,从而损害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此外,实际上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动态程度的提高,交互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成倍上升,这意味着改革及其组织运行的难度和成本急剧增加,因此实际使用程度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实践中通过提高动态性、改善两类基本工艺的效果并不明显的原因。
尽管通过提高动态性改善两类工艺性能有效果且必要,但却也是很有限的。这也注定了在解决冗余性问题和概率性问题上不能仅靠动态性,否则无法满足当今竞争环境对研发的实践要求(相关研究参见《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