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种科研组织工艺——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概率性对科研产出性能的影响【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4-04-19 16:50:07)
标签:

产研结合

创新

发展

方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从管理角度看都属科研组织工艺(反映科研活动构成及开展关系),是科研体系的价值内核和生产力因素。由于科研组织工艺内在的规定了科研体系的产出性能,进而限定了体制机制等改革的价值空间,所以研发力、成果产出效率等,根本上决定于科研组织工艺的生产性能及其实现程度。具体而言,冗余性与概率性是限制两类科研组织工艺的产出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参见《两种科研组织工艺——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对科研产出性能的影响》一文)。

概率性

科研工作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过程中每项科研活动乃至整个科研项目,形成有效产出常常都是小概率事件。科研能否出成果(后称“产出概率”)以及科研成果能否满足实践需要(后称“匹配概率”),共同构成了企业科研组织的主要挑战。

正向研究中,前向知识对后向知识具有充分性,因此可更有效的利用知识体系内在联系对后向知识(如S对T、T对E)进行推理和判断,目标知识的“位置”识别与界定往往更准确(如表现为立项更合理、路线更可行等),因此有助于提高产出概率。S指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T指应用技术研究活动,包括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E指工程技术研究活动,包括工程化、产品化及其规模化等环节中的技术工作。

逆向研究则不同,由于已有的前向知识对后向知识往往只具有必要性且还是事后观察的,所以后向知识“是谁”的问题很严重,只能通过在需求满足性和供给现实性间的反复尝试来确定:首先尝试对多种不同的E类知识进行初步研究,判断是否有能够满足需要的,如没有则回头尝试其它E类知识,有则对其进行开发;但在开发中若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T类知识(即需要向前突破),则再次面临技术供给的现实性考量问题——该T类知识能否开发出来?若研究中发现很难解决、甚至需要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那么还能不能继续?如果继续则很可能在可容忍的时限内无法实现突破、只能回头再尝试其它E类知识……如此往复,这一过程恰好走通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显然比正向研究的产出概率问题更严重(相关研究参见《重大科技项目:供需矛盾为何不可能在立项环节解决——从科研概率性角度分析》一文)。

然而,尽管正向研究在解决产出概率问题上更优越,但在匹配概率问题上的表现却显著低于逆向研究——也正是它,导致传统上开展正向研究较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长期存在着严重的产研结合与成果转化困难问题。

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作为知识生产的两类组织工艺,可类比产品生产的两类组织工艺(以产定销和以销定产),前者虽利于生产但不利于需求匹配,后者反之。正向研究的概率问题主要体现为匹配概率低,逆向研究的概率问题主要体现为产出概率低,二者均无法完整的满足当前实践需要。

概率性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导致冗余的成倍增加(见下图,P指实际商业应用如产品、装备、工程等,每个三角形代表一个轮次的完整探索过程),并致使项目实施周期更长、创新速度更慢、研发投入更大。

冗余性与概率性,既是衡量科研组织工艺的关键维度和指标,也是影响科研生产特性的核心因素。正因二者在根本上都是由不确定性导致的,所以反过来也可以籍此管理不确定性,进而改善科研生产特性,解决科研管理问题。对于其它科研改革工作来说(包括各种体制机制),若对冗余性问题和概率性问题没有实质性触及和解决,则大的效果就很难看到(相关研究参见《企业开展“有组织的创新”因何难见效?——尚缺两个“有组织”》一文)。

两种科研组织工艺——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概率性对科研产出性能的影响【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