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建“三级创新体系”困境:表面在深度不够,根本在范式未转【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4-03-09 10:22:49)
标签:

产研结合

创新

发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近年、尤其是2018年后,产业创新的紧迫性和真实性明显增强,实践中开始有集团推进多级创新体系的建设。

由于以往在集团建中央研究院没解决问题,在二级、三级子公司建技术中心也没解决问题,因此想通过建三级创新体系(也包括二级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并强调形成一种更具集成特性的创新发展体系,以图破解多年来的体制改革困境(相关研究参见《企业科技创新改革突破口在哪?——兼评体制、机制改革典型实践历程》一文)。

这种更具软体制特征的变革工作,无论从改革举措还是实际成效看,如不能触及问题核心去形成针对性更强的解决方案,则通常的结果都是:几无变化——这次也不例外。那么,企业在该方面的实践缺陷究竟在哪?改进方向又是什么?

表面原因:创新体系构造的“深度不够”

一个企业无论怎么构造具体的三级科技创新体系,实际上都少不了三个维度:技术维度、产业维度和主体维度(包括部门/单位、创业团队/核心能力团队、核心技术骨干等)。含义是,每个体系本应由这三维构造而成,但企业当前的创新体系在这三方面的深度上、尤其是结合上都明显不够。

观察很多企业的三级创新体系做法,仍普遍是基于现有组织层级进行功能定义,然后基于科研环节进行组织分工,总的看就是:一级干基础研究、前瞻性和核心的技术开发,二级、三级负责产品设计与工程放大……而这其中,触及具体科研项目实施模式、整体科研范式转变以及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形成的少之又少。结果是,功能细化的深度、流程及接口关系界定的细度、各主体间经济关系等机制保障的匹配程度,都很难达到实现基本见效的需要(相关研究参见《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从“技术中心”到“创新中心”》、《集团创新发展体制:大院大所运用模式》、《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9个“1”工作框架》等)。

根本原因:创新体系背后运行的“范式未转”

范式指创新体系的内在工艺,不同的工艺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体系的效能,就像生产同样产品时不同工艺的差异。当前,企业三级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在结构要符合什么样工艺要求,这个非常关键、也很核心……(略)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