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方式下的经营模式:在与产品经营的比较中认识产业经营【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经营工作在短期、中期和长期上的嵌套性和连续性,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导致满足该条件的经营对象在构成上发生变化,或者说经营模型不同:从仅以产品为对象的单层次经营,发展到以产品和企业为对象的双层次经营,再发展到当前三层次经营模型(如下图,相关研究详见《创新发展方式下的经营模式:经营工作的三个阶段与三个层次》一文)。
互联网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首先遇到的是盈利模式问题,经过各种探索与尝试后逐渐把“基础服务(免费,以取得流量)+收费业务(如广告等)”视作一个完整的经营对象;苹果公司不仅向其它企业那样快速创新产品,还不断创新与融合自身的操作系统和App Store这种应用服务模式。苹果经营的不仅是产品还是“产品流”,也不仅是产品流还是包含深刻业务逻辑的“业务树”……从理论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产品和企业间存在的中间经营对象,且对企业在当前竞争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这类对象究竟是什么?是带有纵横逻辑的复合物和过程流,可暂以“产业”称之。但与按功能划分的行业门类不同,这里的“产业”特指由原始创新技术标识的、随技术生命周期展开的一类商业应用——因此根本上是“技术产业”,比行业门类的产业(后称功能行业)生命周期短。一项原始创新技术首次商用是一个技术产业的开始,被新技术替代并最终退出商用领域是该技术产业的结束。“技术生命周期”中的技术,核心是指原始创新技术,在范围上包括具有同类原理、建立在共同或相似基础研究成果上的所有应用技术和工程化成果(相关研究参见《创新发展规划:短技术周期下竞争结构与发展方式》一文)。
在产品经营中,“产品”尽管有时也很复杂、很集成(如成套装备),但从使用目的看通常是明确且单一的,在行业分类上也很容易归集;而在产业经营中,“产业”(技术产业)往往包括满足不同使用目的的多类产品、甚至多个功能行业,且相互间还会形成服务、盈利和竞争上的关联,所以不仅是跨行业(功能行业)的且还呈现出新业态、新模式等很多当代创新发展下的经营模式特征。
在技术的内在规定性和应用形式的外在表现上,“产品”具有长期稳定性、变化幅度不大,而“产业”相比之下则处于快速变化中。概言之,这两类经营对象具有截然相反的特征,前者具有单一性、单纯性和稳定性,而后者却具有集合性、复合性和变化性(相关研究参见《看不到创新竞争真相,科技创新就带不来发展——市场类型、竞争规则、行为选择》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