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变革研究的现状——从变革行动框架与变革研究集中领域的视角【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12-18 10:08:57)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哈佛商业评论(HBR)》上发表的变革相关文章,可初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相关研究参见《顶层变革:走向更高的价值状态》一文):
- 科特提出变革中存在着有先后顺序的八类活动:树立紧迫感、组建领导团队、设定愿景与战略、传递变革愿景、消除变革障碍、创造短期成效、巩固成果并推进变革,以及将成果融入组织文化(1995.4)。
- 保罗·斯托贝尔为了让员工支持变革,强调管理者应思考并重新修改与员工的“个人契约”(1996.6);David A. Garvind等认为,为了让员工理解并支持变革,说服工作是非常关键的(2005.2)。
- Harold L. Sirkin等认为现有研究在强调组织文化、领导、员工态度和激励等“软”的方面上,忽视了变革中“硬”的一方,并强调了他认为重要的四个“硬”的因素:变革持续时间、变革团队能力的完整性、高级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的投入程度,以及直接受变革影响人员的额外工作量——Duration、Integrity、Commitment and Effort,DICE(2005.10)。
- 由于研究者提出的关键变革活动因素很多,Clayton M. Christensen强调正确使用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并提出一套变革工具的使用模型(2006.10)。
- 罗伯特·H·谢弗等人认识到,以变革活动为中心的实践缺陷,强调以结果为中心、通过结果拉动变革的方式,认为“成功的变革方案应该从结果开始”(1992.2);诺曼·奥古斯丁基于自身的经历,也强调了变革过程中设置阶段性结果作为标杆的重要性(1997.6)。
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变革活动层面上:变革的关键成功因素及其起作用的模型。对变革关键成功因素的观察和探讨,有利于形成对变革工作丰富内容的认识,但并不能对变革者的实际工作形成直接帮助。正像Harold L. Sirkin批评的那样,面对研究者强调的大量不同的优先关注因素,变革者实际上不可能同时给予相同程度的关注(相关研究参见《一次成功的组织蜕变——强任务导向组织设计的方法与实例》一文)。
以所要追求的变革结果综摄应开展的变革活动,活动就能以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被有选择的组合运用起来——少数研究者强调事前设定的变革结果在变革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研究,显然这种研究对改革者会更有帮助。然而,变革过程中的阶段性结果是如何被事前决定的?以及由阶段结果标识的变革过程是如何推进的?
对于一个复杂变革过程,如果说活动层面的研究是关于“变革行动的三级框架”,以结果为中心的变革研究是关于“变革行动的二级框架”,那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则需要对变革过程的整体研究——它是关于“变革行动的一级框架”。
显然,实践者需要这样的一级行动框架,以其综摄二级行动框架、并由二级行动框架综摄三级行动框架。同样基于此,现有变革研究的丰富内容也可被逻辑的规整(相关研究参见《企业重组整合后,应开展哪些工作?如何推进?》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