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改革:投入风险解决需基于“组织原发性动力”的构造【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11-17 08:41:53)
标签:
产研结合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当前,企业在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改革上遇到的困难之一是,投入风险如何管控。由于科研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常规的风险控制方式难以奏效,但随着企业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大幅增加,投入风险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相关研究参见《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改革:创新动力机制构造难点在激励结构的动态性》一文)。
从能动主体(个人、团队及其它由人构成的次级组织)动力形成的方式看,有外部因素引发的,如利益吸引或压力传导;也有内部因素引发的,如理念、目标或追求。后者即为原发性动力,其中:
- 个人层面的原发性动力即是内在激励、自我激励,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对应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
科技创新工作风险大、不确定性强、难于考核和监督,必然需要个人层面的原发性动力,这点众所周知,也是企业在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运用过程中一直很关注的;但在组织层面的原发性动力形成上,企业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从现有理论和实践看,除了通过成本内化来降低组织单元的机会主义外,缺乏其它方法或模式可学、可用。而成本内化对科技创新这类难以衡量且经常变化的工作来讲,可谓挂一漏万。
对于复杂业务工作体系、尤其是科技创新这类工作,组织原发性动力既无法像个人那样自然或自发形成,也无法脱离企业特定工作体系而独立形成,含义是:必需是在体系中形成,即通过需求结构、任务结构和利益结构的主体匹配和体系匹配来实现。如需求结构与任务结构的匹配,就要求创新结果最终的受益者应是检验者;再如,某主体工作边界要与需求边界匹配,以使得机会主义成本主要被自己承担,而不像现在这样把课题或科研当业务做——这种情况下利益结构与前两者均未匹配;此外,工作风险(成果出来与否、质量高低)与投入风险从各团队一直到各部门,也要做到对等……当这三者(需求结构、任务结构和利益结构)在两个层面上都做到匹配,组织原发性动力也就形成了,企业科研投入风险问题便有了很好的解决基础(相关研究参见《企业科研投入与经费使用模式改革——如何助解创新之变与技术距离》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