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的科技困局何解?要回到务实的创新起点,但科研模式必须先进【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10-20 10:28:59)
标签:
产研结合发展方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之前几十年,我国企业通过更多借助国外技术、产品、人才等方式,使自身发展到了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现在,国外相关技术限制越来越广泛,且很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这不仅使原有产业进步方式无以为继,即便维持在现有技术状态上,也需自主研发很多技术和产品(相关研究参见《科技创新为何成了企业维持产业运营的必须手段?——兼评技术降级何以更难》一文)。
面对当前科技困局,企业亟需行动纲领、更需真正看到行动的希望
对大部分企业、尤其是身处民用行业的企业,由于之前缺乏技术积累和自研能力形成,短期内或有意义的时间里要以自研的技术和产品实现平替,完全不具备条件。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其实也是以往很多企业实践过的路径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加大投入,做真创新、大创新。方向肯定是正确的、也应该做,但从此前经验看都做不出来,且企业因此陷入困境的也不在少数;另一个是,聚焦企业眼下就有能力做的创新,但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几乎毫无意义、与不做差别不大——等同于在科技上躺平。
含义是:能干的没意义,有意义的干不了。企业和社会要迈过高级发展阶段的门槛,普遍都有这类系统特征。如今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若不在科技上尽早谋划、积极行动,必面临极大的技术降级风险。对此,国家有国家层面的科技应对方略,但多在军工和国计民生核心领域,那里有集中资源的加持、有行政权力的保障,而在民用行业中的企业,更多的只能靠自己、靠市场(相关研究参见《我国科技创新的五种举国体制:在比较下认识“新型举国体制”》一文)。
对于后者,当前状况下的企业科技困局有解吗?或者说是否还有第三条道路可选?企业亟需一个行动纲领,且重要的是:这个行动纲领要能让企业内各主体真正看到行动的希望。
企业科技创新行动的总方针:起点要“务实”,模式要“先进”
科技创新本是一种更高级的发展方式,不是救急手段,也不可能生根在没经历过真心实施价值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中,因此尊重客观、尊重价值是一切科技行动的前提。
对当前企业而言客观现实是什么,是我们实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资源很低;价值的客观又是什么,是我们能实际完成的科技创新工作价值含量也很低。这两个低就决定了企业如遵照市场规律,科技创新起点就必须足够低,低到“务实”的程度。务实的程度,这里指企业自己能为、能做的(虽然包括有能力组织外部科研资源做的,但它恰恰是更高级的科研管理能力体现,当前我国企业很少具备),且强调是在两三年的短期内能实现的创新项目目标。
但同时,科研模式必须要“先进”。科研模式这里指科技发展模式和科研项目实施模式。为什么它必须先进?因为在一个行业中,务实的起点对很多企业(包括直接和潜在竞争对手)来说很可能差别不大、甚至还有不少会比自己更高一些,那么怎样形成优势或者说如何做才是有前途的?否则,务实的创新起点就与走第二条道路毫无差异。
可以说,回到务实的创新起点不是难点(主要是认识并形成战略共识),科研模式先进才是成败关键(相关研究参见《举集团之力、饱和攻击等超常规方式,对科技创新有效吗?——从科研冗余性角度分析》一文)。
科研模式的先进程度,决定了企业科技发展的加速度
科研模式也被称作“科研范式”,是企业形成科技成果的“装备”,是生产力因素。当一项工作涉及众多活动且关系复杂、组织在一起更复杂时,没有好的实施模式或工艺就干不了、干不好,科研就属于这类工作。
科研模式不仅要先进,且要尽可能先进,因为它决定了企业科技发展的加速度。所谓先进,就是它不是基于特定企业自身水平而言先进与否,这与对务实的创新起点要求完全不同,那更多是可以基于该企业实际情况而确定的。但科研模式必须“先进”是从竞争角度讲的先进,所以在一定经济社会时空里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从根本上看,如果做不到先进,企业现在的科技困局就改变不了,务实的起点也就没有意义(相关研究参见《我国当前应学习美国的科研范式吗?——兼评“有根产业”与“苔藓产业”的科技创新》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