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的科研”需要建立的前提——兼评对科研范式的要求【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03-16 10:13:20)
标签:
创新发展方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有组织的科研一定是建立在相应生产力因素变化基础上的。以产品的大生产类比科研的大生产(有组织的科研):生产当初是如何在工业革命中变为大生产的?是因为生产力因素(如蒸汽动力、铁路运输等)改变的结果,否则这种大生产组织形式是缺乏存在价值和合理性的。
那么影响科研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从大的方面看,除知识积累和科研装备等物质条件外还有工艺性因素,即科研生产活动的组织工艺,包括采用更先进的科研范式。当新工艺需要更多人和多类主体参与时,从其组织过程看就表现为大科研(有组织的科研)。就像《国富论》中对制针业案例的描述,其生产组织规模变大不是因设备改进导致的,而是因劳动分工(生产组织工艺改进方式之一)导致的。
如果科研组织工艺或科研范式没有变为需要更高组织化程度的模式,有组织的科研是没必要的。强行转变组织模式,反而会造成科研产出效率更低的后果,这也是我国很多科研院所十多年前亲身实践所得来的教训(相关研究详见《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一文)。
复斯专家指出,科研范式的体系化特征通常而言对组织化程度影响最直接。其首先表现为活动的复杂化,包括两方面含义:活动类型的增多和活动关系复杂程度的加大。在活动类型增多中一个易被忽视的情形是,不主要是在原有维度上的细化,而是增加了新的分类维度,当前对科研活动的分解多是从科技自身构成这个向量,而很少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向量——这两个向量所细化出的更小活动才是能实现产研结合的基本活动单元(相关研究参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两类技术线运行逻辑》一文)。
总之,科研活动分解类型和分解深度是变量、是设计的内容构成,绝非科研范式设计与选择的前提。判断科研范式优劣的依据,关键是看对科研生产效率提高与问题解决是否有益。现在的科研生产函数过于简单,所以对应的组织复杂性和规模性客观上都不可能高。但要改变科研生产函数、改变科研组织工艺,需要从科研工作的多向量分解开始,除从科学学角度分解外还要从管理学角度分解,从而得到带有多向量的基本活动单元,这样才能提高科研范式的工艺水平和组织设计的高维空间。
如果没有科研活动多维分解这个基础,再大范围、再多单位和人员参与也算不上真正的“有组织的科研”。只有当有了能更好解决科研冗余性问题和概率性问题的科研工艺,并形成基于“变”之实施过程的有组织和探索性工作模式等,才是向有组织科研的真正进步(相关研究参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