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可能是伪命题:已进入“引进+”时代【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11-16 13:47:18)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成为很多企业应对当前经济环境变化的主要经营思路。其实每当经济出现波动,企业都会这样做:通过严格制度执行、提高劳动生产率、盘活资产、压减开支、优化成本结构等降本,通过管控粗放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体制机制、优化供应链体系、提升运营管理水平等提质。
但这次与往常不同,不仅降本增效,甚至连非技术手段的提质增效,都不足以对内应付刚性开支、对外回应市场竞争。只有以科技手段为核心的提质、根本作用在产品和服务的实体价值上,才能较高程度的提质、较大程度的增效,也才能满足企业现实生存需要(相关研究详见《通过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可能是伪命题——重建“引进+”时代技术发展逻辑》一文)。
技术引进是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传统方式,然而不幸的是,即便不是因为技术限制的原因,现在也很难再通过该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当代技术引进工作的技术本质和所需技术体系均较以前发生重大变化,不仅技术资源要求多、技术能力要求强、技术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要求复杂,而且技术迭代加快、利基变小、收益期缩短,导致:要么不容易做到位——引进工作难以开展,要么缺乏经济合理性——技术进步不可持续。
对于很多依靠技术引进发展的企业,向上走(向创新型企业转型),没信心,不真心走;向下走(向技术含量更低的低端和落后产业降维),没前途,不愿走。最想的还是能平行着往前走(依靠技术引进继续发展),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新的技术发展时代,这条路走不通——靠技术引进继续发展的技术进步逻辑不再成立。当前,这类企业亟需澄清对技术工作的认识,抓紧导入到正确的行动上,任何摇摆不定、试图寻找中间道路或简省做法的行为,都不仅徒劳,而且贻误时机(相关研究详见《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面向创新时代的三维管理对象》一文)。
进入“引进+”时代
技术引进(包括技术改造、引进产品和成套装备)是我国企业常用的技术进步方式。长期以来,技术引进对企业的实际要求并不高:所需技术组织体系很简单,涉及专业方向和人员数量也很少,基本靠总工办或生产技术部的力量就足够——即企业现有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已完全能胜任;期间涉及的技术工作主要是引进前的技术跟踪、立项时的技术选型、采购时的技术支持和转移时的技术对接;且由于此类项目实施过程不复杂,常通过成立临时工程指挥部或项目办来完成。
然而当代产业技术及其发展的新特点,正在使技术引进工作发生重大变化。
技术引进内涵发生变化:技术工作显著增多,对接需要更大体系。由于现在技术集成性越来越高,单体、单项引进往往无济于事或效果不大,但整体引进、成片引进则意味着:投入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涉及专业多、人员要求高——需要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技术体系才能支撑(相关研究参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两类技术线运行逻辑》一文)。
技术引进外延显著扩大:引进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开发和再创新等“引进后”工作大幅增加。当前,技术装备的软硬件一体化程度更高,其性能发挥水平直接取决于使用者的水平,如需要通过装备自带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对生产工艺进行定制化开发等。若缺乏这类能力,买来的就只是机械,企业想要的先进技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引进来——实践中花巨资购置先进生产线却因缺乏使用能力而闲置或半闲置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当代产业技术更多采用迭代方式实现快速更新,导致企业刚引进不久就面临落后、甚至陷入“边引进、边落后”的境地——而想要避免或减缓这一过程,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成为必须。
对我国大部分行业和企业来说,技术进步已处在“引进+”时代。当前技术引进工作的技术本质及其所要求的技术支撑体系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表现为技术资源要更多、技术能力要更高、技术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更为复杂,而且其中还包含有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工作成分。这些都导致在企业亟需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的当下,很难再延续传统技术引进方式的简单做法实现技术进步(相关研究参见《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从“技术中心”到“创新中心”》一文)。
(未完)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