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建成果转化平台“十问十答”:产业公司做成功的很少,问题出在哪?【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10-02 09:09:48)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方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科研院所建成果转化平台“十问十答”:怎么突破工资总额,达到提高员工收入、激励员工的目的?》
近来很多集团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求下属科研院所组建子公司。下面结合与某集团直属大型研究院的相关交流,谈谈复斯专家的观点和技术思路,以期对科研院所澄清认识、抓住新一轮改革时机有所裨益。
一问:子公司组织架构和股权结构如何设计?二问:怎么突破工资总额,达到提高员工收入、激励员工的目的?三问:产业公司做成功的很少,问题出在哪?四问:除股权结构和人员激励,还要考虑哪些工作?五问:除子公司,还有其它什么组织形式?六问:孵化到什么时候,把成果拿出来成立子公司?七问:业务怎么划分、人员怎么切割?八问:多种产业化管理模式并存,现行管理体制如何去适应?九问:这么多工作该从哪入手、抓手是什么?十问:如何融入集团创新体系,发挥大院作用、稳住科技地位(相关研究详见《打开商业模式黑箱,突破科研院所规划不实、改革不灵的行动困境》一文)?
三问:产业公司做成功的很少,问题出在哪?
【某研究院】
我们自己也了解一些科研院所、包括军工企业的,当时他们走向市场早,做得很成功;但后来各方面管的规范了,从目前来看都不好了。这里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们是一直盯着体制、架构、股权、激励呀这些。
【复斯专家】
首先是科研模式本身有问题,出不来好的成果,即便有,成熟度也远未达到产业化环节。科研院所当然是要技术开发、要科研成果产业化,但究竟有多少真正技术成果就不好说了。如果用市场来评价的话,那是要好好梳理的;梳理完之后,作为产业化项目再往后推。以前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相对积累的比较多,所以在刚开始做产业化的时候,成果还是能找到一些的;但越往后发展,就很难找到有产业化价值的成果了。
科研院所的资源和优势本来是研发能力、科技成果形成能力,但现在恰恰是在这上面有问题。现在谈产业化能力,好像是后面有问题,其实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模式本身存在严重问题。你们院的业务也主要是集团课题、国家课题和集团内兄弟单位课题。但称为“课题”,问题就来了。是真正面向产业化、面向市场、面向集团产业的科研行为吗?真的是基于这种需要的立项和项目组织、基于这种需要的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评价、基于这种评价标准反过来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方式吗?多少年前就提“面向产业的科研”,也就是现在集团要求你们科研要创新、创效,但至今并没有实质性解决(相关研究详见《科研模式改革:困境与出路》一文)。
另外一个问题,要在院部本身上找。在做产业化时,一个产业化项目需要从成熟度不高、到成熟度逐渐提高,直至可以规模化和公司化。谁在做这个一级层面的系统推进工作?这个主体是谁,是院、是院本部,而不是打鸡血式的让下面人、让科研人员去做。院部应该是一个“创新发展中心”,如果院部没有这样的创新发展中心功能,现在想通过一套激励机制,就让二级单位把事情做起来,是很难行得通的。
现在已经不是以前了,领导想一套激励政策,让下面人做就行了。现在领导必须自己懂业务、做业务,领导不仅是行政领导,更要抓业务。以前是下面人“会做”,所以只要能让员工“想做”就行;现在是下面人真的不会做、做不了,光在员工“想做”上打主意没用了。所以,问题的关键是:院本部如何从现在“职能型总部”真正变成“业务型总部”,成为“创新发展中心”。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