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研院所建成果转化平台“十问十答”:怎么突破工资总额,达到提高员工收入、激励员工的目的?【复斯

(2022-09-30 08:56:34)
标签:

产研结合

创新

发展

分类: 创新发展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近来很多集团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求下属科研院所组建子公司。下面结合与某集团直属大型研究院的相关交流,谈谈复斯专家的观点和技术思路,以期对科研院所澄清认识、抓住新一轮改革时机有所裨益(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进入第四阶段——整合组织模式与多级创新体系》一文)。

一问:子公司组织架构和股权结构如何设计?二问:怎么突破工资总额,达到提高员工收入、激励员工的目的?三问:产业公司做成功的很少,问题出在哪?四问:除股权结构和人员激励,还要考虑哪些工作?五问:除子公司,还有其它什么组织形式?六问:孵化到什么时候,把成果拿出来成立子公司?七问:业务怎么划分、人员怎么切割?八问:多种产业化管理模式并存,现行管理体制如何去适应?九问:这么多工作该从哪入手、抓手是什么?十问:如何融入集团创新体系,发挥大院作用、稳住科技地位?

二问:怎么突破工资总额,达到提高员工收入、激励员工的目的?

【某研究院】

因为我们是国企,强调的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集团是上市公司,收支两条线,不管你营收有多少,但工资总额蛋糕摆在那儿、就那么大。结果造成体制机制不活,业务收入做再多,工资总额也不涨,这个突破不了。

怎么突破工资总额?人社部有个保留三年事业单位编制身份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但我们本身是国企职工、不是事业单位身份。所以,我们比较关心公司的股权收益、营业收入怎么变成产业化收入,怎么转化成工资收入激励下面员工。

【复斯专家】

如何激励?除国家给的一些激励政策外,一些院所做法是:有的是一次性作价转让的,但这种越来越难了。产业公司那边不愿意干,到手后感到技术很多不成熟——你说成熟度到了,但实际并不是,还需要补充研究、还需要回炉;后来有将成果转化给产业公司时分几年支付的,附加条件是过程中包含解决技术问题的服务在里面;还有一些是对科研人员风险更大一些的,按销售收入或利润一定比例提成。

很理解你们的关切,但有两点必须清楚:

首先,公司有公司的财会规定,而且更严格,方法和技术手段也更科学、更先进,更难行使机会主义。因此,在院和产业公司之间,或者科研业务和产业之间,不可能存在转移收入和利润的合法或安全做法(事实上混合开展倒是更可能有这样的模糊地带),这个幻想不要有、红线也不要去踩。

第二,产业公司要有实际可以做、能做好的业务,这是第一位和基础性的,离开这个谈股权、谈收入终究都是画饼。现在如果仅将注意力盯在公司成立环节,肯定不行,那不仅是第一步还可能是最后一步,走其它院所二十年前走过的路而已(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路与案例概述》一文)。

就像某研究院,早期有一个成果在院里孵化的非常好,随后成立产业化公司时科研人员都愿意过去,当时采取研究院与公司分两拨人员、切断身份的方式;但公司成立后就好了两三年,深圳一些OEM厂家也掌握了相关技术、能做了,而且人家配合品牌商进行产品开发的响应速度更快,结果该院的这家产业公司业务收入大幅下滑、甚至腰斩,人员收入也下降很快,没科研那边高了;又由于自身这些年也没有培养出市场能力、没持续提升技术、没开发新产品,看着公司没前途了,最早过去的那拨人后来都吵着要回来。这个院后来再想成立产业子公司时,怎么动员、怎么激励也没人愿意过去了。就是现在我们想走它们当初的老路,估计也是这个情况,现在的外部条件也不是很具备了。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