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开展“有组织的创新”因何难见效?——尚缺两个“有组织”【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9-21 08:46:25)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方法 |
分类: 创新发展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前不久教育部为响应国家科技发展需要,在有关文件中提出“有组织科研”要求。与高校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自我探索为主的现行研究模式不同,企业和转制院所实际上早就在有组织的科研与创新上努力着,近几年更是如此。
但从实践层面看,“有组织的创新”在企业中却难言成效,原因何在?
从工作内容看:有组织的创新首先要是有规划的创新、有体系的创新
谈及“有组织的创新”时,当前企业往往强调在项目组织范围、参与人员规模、跨主体协调等方面要更为组织化,这些多属项目管理层面或范畴;而结合当前科技创新特点、难点,有组织的创新更要从工作内容上看,在工作内容上应是有规划的创新、有体系的创新——规划是新创新范式下的科技规划,体系是多技术线、多产品线及其二者发展与结合关系组成的创新发展体系(相关研究详见《集团科技创新规划的五点技术性思考——企业创新发展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关系理解与实践》一文)。
没有它们谈“有组织的创新”就会像很多企业现在这样:是“凭空”立了一个项目(应急的、卡在哪就立在哪),然后针对项目开展大范围的人员组织或者是在提高管控上发力;当然,有时也会表现为上面有什么机会就去申请什么(这在国企和科研院所中较为突出),这种情况下企业和科研人员“在内容上”都是没准备的——在企业技术系统里、创新发展体系里是没有规划的、甚至是没有关联的,所以做完也就完了。
倘若是这种项目,那么不论企业在项目实施层面做多少组织化工作、下多大工夫在组织管理上,对企业而言都是“技术上没过程”(不在技术线上、不在技术体系中),结果是:现在做项目难、未来做还难……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深感缺乏技术积累之苦,然而如果不在有组织的创新上重视和强调有规划的创新、有体系的创新——使项目都置于这样的体系里、成为这样体系中的项目,那么无积累之苦必然周而复始、“后人复哀后人也”(相关研究详见《创新发展战略:如何提高规划质量》一文)。
规划和体系还必须能变化,切莫成为创新的“牢笼”
也有人可能认为,不少企业如今在创新上是有规划的、甚至是投入很多人员和精力编制的,但是否“有规划”,不仅要看规划是怎么形成的,还要看规划是如何执行的。当前在传统管理思维下,企业往往强调规划的严肃性和计划的刚性,导致这些规划自形成后就很难再调、甚至可以说不允许再调,结果恰恰是这些规划成为创新项目执行的牢笼、捆住了创新的手脚——由于线(技术发展线和产品发展线)动不了,项目的技术路线就动不了,创新也就越走越窄、越走越堵。
现在企业开展的“有组织的创新”并未按点(项目)、线(技术线和产品线)、面(创新发展体系)的联动机制运行,仍点是点、线是线、面是面,是不能动的组织。
复斯专家认为,有组织的创新中所说的有规划、有体系的创新过程是指:不仅立项及技术路线选择要根植于该体系,而且规划和体系同样要根据科研进展做调整、并在调整中发展……整个企业如此、整个集团更要如此。只有具备这样的创新发展业务体系,有组织的创新才是真的有组织(相关研究详见《实践透视:某电信集团科技体系改革的组织化做法为何难建立?》一文)。
从工作过程看:有组织的创新还必须打开项目内部活动体系,按科研规律组织
推进企业有组织的创新,但却对项目内部的科研模式不改变、也不建立探索性工作模式,仅停留在项目管理模式层面的变化上,这是实践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