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制造企业开展总包业务思路:具备技术特长才能发展好总承包业务【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9-16 08:49:50)
标签:

产研结合

创新

发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制造企业开展总承包业务思路:在创新发展格局下开展总承包业务

虽然近年尝试开展总承包业务的制造企业在增多,但成功实践并不多。针对实践中比较集中和典型的问题,复斯专家以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视野格局与专业思维,予以具体探讨并给出思路建议。

具备技术特长的装备制造商才能发展好总承包业务

某道路监控设备制造企业,几年前就把发展智慧交通业务定为战略目标。为此先后花巨资收购了多家软件公司,凭借国企背景和政府资源陆续拿到几个总承包项目;但这两年来,随着政府采购模式的改革和行业竞争加剧,就很少再能拿到总包项目;直到此时,这个企业才意识到硬件产品仍是基础、更是争取总包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虽荒废多年如今也不得不回过头来加强传统制造板块的科技创新(相关研究详见《集团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面向创新时代的三维管理对象》一文)。

设计院、施工企业和装备制造商是工程项目涉及的三类典型企业主体,在此基础上,又有很多混合形态的企业类型,如: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设计制造一体化企业、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企业。近十几年,很多设计院在发展工程总承包业务上做出积极努力,并且一些已有很好成效;施工企业作为下游主体,早就在发展总包业务上努力着,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综合性工程公司,成为总包市场主要的企业类型;制造型企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则是作为另外一类企业主体发展总包业务——应该站在这个竞争生态下思考总包业务发展。

有技术专长的装备制造商,更能发展以核心设备为基础的系统集成、机电总包,尤其是一些新技术类工程项目。设计院没有掌握相关技术就不能设计、更不能竞争总包业务,施工上如果再没有核心难点,装备制造企业承揽这类总包项目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对业主而言,谁在项目不确定性上有话语权,业主就更倾向于把项目交给谁做总包;否则交给其它主体做总包,没有装备制造商的配合,它们也完成不了。(这里所说的“不确定性”主要指工程品质、进度、质量、费用控制等风险。)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各类主体谁都可能成为总承包商,但关键是看谁对该项工程的品质贡献最大、谁是该项工程实施中不确定性的关键影响者。因此越是以新技术装备为主,制造商就越有条件成为总包商。

作为装备制造商,若想战略性的发展好总承包业务,就必须反过来更加重视技术创新,重视现有生产制造类业务。首先体现在规划与设计总包业务发展模式和业务体系时,就要能与现有业务结合好、使二者循环起来,发挥“技术+制造+业务模式”的综合优势。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哈尔滨汽轮机厂依靠核心装备在火电工程上开展总包业务,电信设备方面的华为、港口装备方面的振华港机以及国际上优秀设备提供商ABB、GE、SIEMENS等,亦是如此。

第一,要进一步强化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制造商地位;第二,通过业务模式升级将这种地位不断扩大到产业链的高端;第三,将二者有效的循环起来、相互加强,——如果这样,则总包业务就能有效的、可持续的开展起来。

未来,技术研发立项、制造体系技改等都应同时包含来自总包业务的经营意图。如果总包业务还想仅仅依靠资本、关系资源和PM能力去做,是肯定做不起来的。企业层面这个循环(技术与业务、制造与总包之间)建立不起来,也肯定发展不好总承包业务。总之,一定要把总包业务发展看成公司层面的一级业务,是传统制造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业务升级,制造业务是总包业务的二级业务构成。企业制造业务不给自己配套,就是给别人配套;不想被动降级,就要主动升级(相关研究详见《企业创新体系内在构成:三个子体系》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