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如何穿越“无人区”【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5-17 08:32:26)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实践 |
分类: 创新发展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商业中间体思维:在无人区里如何走成生态、活出常态?
如果用形象的比喻,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无人区有两种穿越方式,一种是“孤军深入”:准备好必需品,沿着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另一种是“步步为营”,即商业中间体思维:沿路“开发”,建“基地”,有补给有依托的往前走。当前普遍采用的先技术后商业的“三阶段工作模式”,属于前者;而像重大科创项目这样的广袤无人区,只能采用后者。
对于具有较大科技创新跨度的商业性创新项目,设置一到多个“商业中间体”是优秀创新企业的基本做法。苹果公司以“中间产品模式”设置中间体,从iPod、到iTouch、再到iPhone、iPad,如果把后者看成某个阶段的创新目标物,前者就都是它的商业中间体。正是依靠这些商业中间体的成功实现,既为后续的创新项目执行提供(技术、制造、市场、商业模式等的)成熟度基础,又直接构成当期的业务(形成业务收入)。特斯拉汽车以“中间市场模式”设置中间体,先推出的针对高端市场的Model S系列汽车,是其推出进一步成熟技术产品(如Model 3)的中间体。从高端市场入手的经营策略,既与其当时可达到的电池技术等创新水平和产销能力相匹配,又为其提高创新水平积累技术和奠定商业基础。
商业中间体表现为产品,但实际是技术、制造、市场、商业模式和运营系统的综合体,产品卖得好不好,实际上是这五个方面创新度、成熟度以及结合度和自洽度的全面检验。所以只靠预先判断是不够的——无论多么高瞻远瞩和严谨论证,只有纳入到丰富而真实的商业环境中检验,才更为可靠。苹果公司和特斯拉汽车的中间体都是实际业务,经历过规模化产销的检验,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业务生态,培养了包括供应商和协同创新企业在内的众多追随者——重大商业性创新的难点和关键也正在于此,风险极大。当然,商业中间体与不成熟的商业应用不是一个概念。当下有些所谓的创新企业,在创新发展上非常浮躁,再高大上的技术也能很快攒出个产品,不仅在技术上投机取巧,没有多少真实创新,而且产品也很不成熟,根本不具备商用意义,——这可不是什么商业中间体。
国家和有关企业在重大科创项目上,应该说有些也设置了商业中间体,如大飞机项目,支线飞机就是一类商业中间体。但问题是,有很多项目所设置的中间体离现实起点太远,这期间的无人区在穿越上仍是“孤军深入”,从而还是导致:进度推延,费用超支,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少,目标物即便实现也很不成熟(无法批量投入市场)。重大科创项目往往涉及多条技术线,从围绕每条技术线设置商业中间体,到围绕两条、三条技术线的集成使用设置中间体,等等,存在丰富的设置空间。通过这样设置形成的中间体,才能串联起一个力所能及的、渐行渐开的创新过程,既能以战养战,又能形成丰富的技术积累和更有价值的创新,而且即使在科技创新早期,也能技术、商业一起走(相关研究详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造:两类技术线运行逻辑》一文)。
任正非在发言中说:“内部对不确定性的研究、验证,正实行多路径、多梯次的进攻,密集弹药,饱和攻击”。重大科技创新如果仅仅是技术无人区,这种方式或许可以,因为派出的至多只是多个技术小分队而已;但如果是商业无人区,要排除的就不仅是技术风险,还有创意、市场、制造和商业模式等风险,那就要派出多个全兵种的大部队了,这下费用可就大了,远超任何以市场方式生存的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
“商业中间体思维”,是创新发展、尤其是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策略。它既是创新发展方式下的生存智慧,又是创新发展方式下的发展智慧。只有真正拥有商业中间体思维的企业,才能够、也才敢于在创新无人区里深入行进。我国很多企业没这种思维或实践经验,在重大创新上只能是说得多做得少,犹豫不决,走走停停,不敢真心投入,更不敢全力以赴(相关研究详见《理想的体制,无言的结局——一个集团研发项目实践》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