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权配置(ERA)解决激励约束失衡问题【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标签:
创新发展方法实践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经济激励和经济约束是激励约束的主体成分。经济权配置是关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管理方法,可以精细化、定制化的形成激励约束组合方案,有效匹配企业发展阶段、业务特点和管理个性(相关研究详见《经济权配置(ERA)——企业经济管理方案顶层设计方法与工具》一文)。
“经济权”是各主体(公司、业务单位、部门和个人)经济收益权和经济管理权的总称,经济权配置(ERA,Economic Rights Allocation)指在经济权配置账户原理基础上,通过配置体、经济项、管理权、关系流和运行序五个要素的合理设置,在主体之间形成精细化、定制化的权利体系。
从经济权配置角度看,近几十年来,几乎绝大多数企业都采取或采取过“强激励、弱约束”这种非平衡做法(相关研究详见《激励/约束失衡引发管理黑洞》一文)。
之所以如此,与以下两方面原因有关:
第一,近几十年来,受民主化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影响,以及面临时间竞争和灵捷服务的管理挑战,加大自我管理成分、减少组织管理成分被视作应当和必然的选择,从而,使得企业经济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收益权配置领域。其中,发展中国家重点在“收入结构变革”上,以中国为例:对人员,从早期推行岗位工资,到后来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再到目前对股权激励的普遍关注;对业务单位,从早期推行承包制,到后来推行目标经济责任制。从世界范围的先进实践水平看,企业经济管理重点从“收入结构变革”延伸到“指标结构变革”,努力的重点是如何设计出更具发展导向、能力导向、竞争导向和执行力导向的业绩指标体系,比如从早期的360度考评,到后来的关键业绩指标(KPI),再到近期的平衡计分卡(BSC)等,——约束程度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根本上仍主要以自我管理方式的作用发挥为目的指向,实践本质是收益权配置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第二,由于组织管理方式往往需要更专业的管理方法、更多的管理资源和更高的管理成熟度,不像自我管理方式那样一用就灵,结果管理权配置作为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科学研究和系统化、工程化的开展,导致 “强激励、弱约束”特征进一步强化。以我国为例:体制改革以前,企业以组织管理方式为主,忽视甚至扼杀自我管理方式的运用。改革以来,不断加大自我管理方式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典型做法是:放权让利,把原来的生产制造中心和执行管理单元变为费用中心、成本中心,直至模拟利润中心、经营中心和独立经营主体。虽然在过程中多次试图加强管控,但由于管理水平原因,总是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两难困境。迫于眼前压力,只好继续选择“放活”策略,组织管理被一再不情愿的搁置。在扩大自我管理的同时,严重缺少组织管理手段的平衡运用,导致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粗放发展问题”,时至今日不得不提出并极力推行“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
从理论和实践情况看,实践中采用的激励约束方案十分有限,导致非此即彼的问题交替出现。实际上,即使从模式级差异的角度看,激励约束组合的具体方案也是非常多的:通过收益结构、利益项数量、收益关系等层层配置,因收益权配置产生的激励约束方案会非常多;通过管理权类型、管理项数量、管理关系等层层配置,因管理权配置产生的激励约束方案又会非常多;再通过匹配机制的设置,更会进一步增加激励约束方案的种数变化。
当前,随着创新发展日趋迫切和业务模式日趋复杂,更加需要用经济权配置方法解决激励约束失衡问题(相关研究详见《经济权配置综合图案例——某车辆技术公司经济权配置》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