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类趋向战略:四大管理议题左右进程【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3-14 09:16:15)
标签:

创新

发展

方法

实践

分类: 创新发展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非类趋向战略:战略过程,四大管理议题左右进程

(A指创新型企业、B指一般工业企业、O指转制科研院所、T指技术创业企业)

3.重塑组织模式,构造多级能量循环

O类企业是中国特色的企业类型,与T类企业有相似性,但资源、尤其是政府关系资源和传统市场资源更为丰富。O类企业转制后着力产业化发展,理论含义是趋B或趋A发展。但多数没处理好科研与产业结合的组织模式问题,结果:要么至今仍是O类企业,产业做不起来;要么虽做成一两个产业化公司、甚至有的还上市了,但原科研体系消解、科研能力严重衰弱,后续发展缺乏支撑——即简单趋B。

科研体系内的能量要循环,产业体系内的能量要循环,科研与产业之间的能量也要循环。O类企业原来只需在科研体系内进行能量循环——单级能量循环;非类发展、尤其是趋A发展,则还需要后二者的能量循环——多级能量循环。适应自身现状的组织模式构建不起来,前提上就会不利于能量的多极循环,企业的“气”必然趋于衰弱。

B类企业在趋A实践中,同样面临组织模式的重塑问题。国家当前在两个方面上促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向A类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一种是在集团中建立国家级或省市级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一种是将转制科研院所并入集团,直接为集团服务。这些集团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有三个:

科研体系的构造问题——如何定位集团下属的科研院所或技术/工程中心的战略性质、组织地位和所承担功能,是应该放到下面的产业公司中去,还是继续留在集团层面,或者干脆分拆掉(相关研究详见《集团创新发展体制:大院大所运用模式》一文)?

科研体系与产业体系的结合问题,或者说科研成果产业化问题——由科研院所或技术/工程中心独自转化,还是由集团单独成立公司进行转化,或者交由对应产业板块负责?

科研资金来源与投入方式问题,并入有科研院所的集团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尤为迫切。如果由集团投资,则很可能会导致科研没有效率——如同科研院所转制前由国家进行科研投入的情形;如果由科研院所、包括技术/工程中心自己投入,则面临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为生存需要很难全力投入科研、大部分资源不得不放到创收上等问题。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以构造出顺畅的、正反馈的多级能量循环系统,考验着众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企业。

实际上,仅第一个问题就很需要趋A的B类企业认真地对待,因为科研体系的构造问题不是简单的合并、分拆问题或者集中、分散问题,而是要对其在全集团范围内做集成性设计,以保证其既是分散的——确保与各级产业的结合,又是整体的——保障科研资源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如下图)。

从1999年开始,华为与IBM合作,引入集成产品开发(IPD)系统,这是对科研体系进行集成性设计的模式之一。在中国电信2003年那次WCDMA测试中,华为在2G落后一步的情况下迎头赶上3G,至此已累计投入30多亿,分布全球多个研发机构的3500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如何管理好这么多的投入?如何组织好这么多科研人员?华为3G产品线基站系统总监万飚说:“从1999年开始,华为与IBM合作引入集成产品开发(IPD)系统,大大加快了开发进度。”可见,科研体系的集成性构造之艰难与重要(相关研究详见《推进创新发展纵向体制改革——创新功能体系两维度认识》一文)。

 

非类趋向战略:四大管理议题左右进程【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