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在“台球皇帝”亨得利崛起的前后,我就开始看斯诺克赛事电视转播了。现在的亨得利,五大三粗,体胖腰圆,一副蠢像。那个时候的他,还是一头金色长发,眼神忧郁,体态轻盈,赛场上的表情严肃得如同围棋界的“石佛”李昌镐,对手永远都不能从他的表情上捕捉到他内心的波澜起伏。不论在哪个行当,都是这种机器人似的对手最可怕。
看斯诺克比赛,我是碰到电视刚好播放,又有空闲,才看会儿。从来都没追着去看,必须把从第一杆开球到颁奖这一整段赛事一场不落地看下来,心里才踏实,这在我身上一回都没发生过。所以大约一两年下来,我才弄明白斯诺克的规则,也真是够笨的。亨得利留给我的印象,超过任何一个体育明星,但至今我仍然没搞清楚他在斯诺克各项指标上所取得的成就。好像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拿过七届世锦赛冠军的选手,他的排名赛冠军数量、多少杆147,单杆破百数,几套大满贯,几次世界排名第一,我都没有过多的了解,有时偶尔听过一耳朵,也都没记住。
在“七五三杰”(英国人也叫“92一代”)奥沙利文、希金斯、马克·威廉姆斯成为这项运动的中坚力量,开始统治球坛狂揽奖项后,我差不多步入社会了,几乎就不再看斯诺克赛事,电视都很少看。解决胃的空乏问题从来都比解决眼的愉悦问题重要得多。也可以说,没有哪一种可有可无的爱好,能阻挡我在赚钱上的时间投入。这一点,母亲思维能力还正常时,对我非常赞赏。我当然不好对她说,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磨灭掉我在其他方面的一切可能性。
时常从网络上得知,亨得利的各项指标都在被“七五三杰”之首的奥沙利文无情的超越,近些年,握在他手里的记录只剩下一个世锦赛冠军的数量了没被打破。我的心头也曾掠过一丝丝的难受。这种感觉,我自认为是距离做一个亨得利的合格粉丝,大概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之遥,我始终没有跨过去,停止在伪球迷伪粉丝阶段。
看到“火箭”奥沙利文从一个胖嘟嘟的瓷娃娃打到两鬓染霜的年纪,事业上也从不羁的天才少年成长为被业内推崇是斯诺克赛场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球员,我似乎快要从亨得利的身上“移情别恋”,去拥抱奥沙利文。说到底,对强者的膜拜,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当初仅仅对亨得利情有独钟,也无非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做到一杆清天下。
“巫师”希金斯和“金左手“威廉姆斯,与奥沙利文同一时间出道,费尽气力才露出一点光芒,是他俩的悲剧,但与他们的前辈、其他的同时代选手和后来者相比,这两位超一流高手,都足以充当“扛把子”的角色。
亨得利退出斯诺克职业联赛,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七五三杰”转为职业选手,今年正好三十年。而我呢,眼睛看球也有点花了,但还是熬夜看了几场视频直播。好像是对老观众的奖赏,这届世锦赛,“七五三杰”居然都打进了半决赛,满足了我对斯诺克最后的想象。这也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第二次在半决赛上的相遇,上一次还是在23年前的1999年的世锦赛上。
哥仨都是47岁的老伙计了,这几乎是他们在世锦赛半决赛上的最后一次聚首,与小他们14岁的特鲁姆普一起争夺冠军。结果是一吃三,还是三吃一,悬念将留到5月2号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