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几次,我很想对正准备买奢侈品包包的熟人说:“这包包也就那样,值不了那个价。再说了,假如每个女人手里都拎一只爱马仕,这和买菜的布袋子又有啥差别?”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
那一刻我很清楚,与我说过同样话语的人,过去不在少数,将来也还有很多,却不会有一次能把一个下定决心要去买奢侈品包包的女人劝收了心。
假如我是个女人,条件许可甚或是踮点脚尖也能够着的话,我也会日思夜想要去买一个奢侈品包包,才能消解心头的饥渴感。试问谁在买奢侈品包包前,有过仔细核算它的成本,只从实不实用这个单一的维度来考虑它的价值?女生们买的哪里是只包包这么简单,买回的是面子、是派头、是身份、是平等、是圈子,还有不怎么太说得出口的虚荣。哪怕不背出去,挂在家里落灰又有何妨?
持有价值在心理层面上处于统治地位。这是奢侈品长盛不衰的秘密之所在。
“假如每个女人手里都拎一只爱马仕,这和买菜的布袋子又有啥差别?”这句话和“假如所有的男人都去出家,世界岂不就消亡了?”一样不切实际。因为有些大面积发生的现象永远只可能出现在思维里,不会成为眼前的事实,但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却常常会把这种状态脑补成生活中的事实,再反过来作为说理的依据,掉进自己挖的坑里而不自知。
我并不是反对消费奢侈品,高档楼盘、超级跑车、豪华酒店、订制服装、太空旅行,都丰富了世界,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什么要去拒绝,谁不是生来就喜欢美好的物件?正因为有如此多吸引人的好东西存在,我们才不惜出卖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换取,社会也因此而得到发展进步。
与奢侈品消费反着来的,一贯都能获得好的社会名声,比如“男孩子要穷养”、“消费要量力而行”、“年轻人不能追求享受”,话都没错,但也要看是谁在说,从有些人嘴里说出来是语重心长,换成另一些人来说,就是用语言包装过的财富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