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广平食话说
广平食话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62
  • 关注人气:9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打的草莓,流水的激素谣言 估计年年中招

(2017-03-03 09:12:07)
标签:

食品安全

健康

鲜红表皮、嫩白果肉、咬一口滋味爽口……草莓似乎一直是水果界颜值扛把子,然而“人红是非多”,草莓自成为水果界网红之后便一直伴随着各种流言蜚语,比如草莓长这么大这么红是因为打了激素、注射膨大剂、草莓吃多会导致儿童早熟等等,种种谣言加之于草莓头上,也真是委屈了这个娇嫩无比的小公举……

http://s10/mw690/002GO3Mjzy79cWdFhsBf9&690估计年年中招" TITLE="铁打的草莓,流水的激素谣言 估计年年中招" />

激素草莓风声又起,草莓到底怎么吃?

一、 植物激素啥作用?

网络新闻中提及的植物激素,实际上是我国农药登记目录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物质,具有促进生长、增产、早熟、改进品质、防冻、抗病等多方面作用,最终提高产量和质量。目前在草莓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芸苔素内酯等植物外源激素已取得农药登记,是国家允许的。这些植物外源激素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也广泛使用。

二、草莓用不用膨大剂?

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常务理事齐长红表示:理论上讲,施用了“膨大剂”氯吡脲确实会生产出个体肥大的草莓,但是稍有常识和经验的种植户基本不会使用,因为这样做会“损人又害己”。试验表明,施用了氯吡脲的草莓不仅颜色和正常草莓不一样,而且很软,果皮变薄,手轻轻触碰就会落上指纹印,很难摘下来如果超量使用,不但不能促进生长,反而会抑制作物生长甚至出现药害。

三、草莓催孩子早熟?

激素是生物体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缺乏激素或激素不够,会直接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植物激素针对植物起作用,动物激素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两者的作用靶标和机理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没有任何影响。所谓植物激素引起儿童性早熟的说法,无任何科学依据,是谣传。

四、草莓奇大、空心、畸形是植物激素所致?

http://s12/bmiddle/002GO3Mjzy79cVXuFf56b&690估计年年中招" TITLE="铁打的草莓,流水的激素谣言 估计年年中招" />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王强表示:草莓果个大还是小、果肉空心还是实心、果皮厚还是薄、果型是否易畸形、有无香气,其实都是品种特性。近几年,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草莓奇大

膨大剂对水果的确有增大增重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经在黄瓜、番茄、草莓、葡萄、杨梅等作物上试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瓜果上使用后平均增加单瓜果重不到30%,不可能达到奇大的效果。

草莓空心

草莓的空心比例及空心程度差异显著,一些草莓品种如甜查理、达善卡、杜克拉等本身具有果实中间空心的特点。

草莓畸形

导致草莓畸形主要是授粉、光照、温度等原因,与植物生物生长调节剂没有显著关系。瓜果在花芽分化时遇到低温时,容易产生畸形花,进而发育成畸开瓜果。有的瓜果品种在特定的生产、气候条件下,如水分不均衡供给、晴雨交替、高低温交替等可增加畸形瓜果比例是自然现象。2016年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氯吡脲后,草莓果实的平均重量和畸形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五、用数据话草莓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20142015连续两年草莓监测结果,采自生产基地和市场的253个草莓样本中氯吡脲检出率均为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2012-2015年对浙江部分产区草莓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仅检出芸苔素内酯,氯吡脲等其他6种植物外源激素均未检出。2012-2014年均未检出氯吡脲等4种植物外源激素,检出的多效唑等3种植物外源激素其平均残留量仅在0.0016-0.0055mg/kg范围内,最高0.08mg/kg,膳食风险也仅在0.001-0.287%范围内,远远小于100%可见,草莓种植者基本不使用植物激素。即使使用也不会危害消费者健康,完全不必担心,国内外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吃了使用植物外源激素的农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例。

六、使用过植物激素的食物安全吗?

资料显示目前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绝大部分属于低毒或微毒农药,比一般杀虫剂、杀菌剂都低,它的作用对象仅为植物。按照登记批准标签上标明的使用剂量、时期和方法,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若使用上出现不规范,可能使农作物增长过快,农作物养分积累不足,对产品品质和口感会有一些影响。并且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若超量使用,不但不能促进生长,反而会抑制作物生长甚至出现药害,种植的时候不会大量使用,残留量也就偏低。(资料来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天地.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新华网 整理编辑:李广平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原作者联系微博,将及时处理。

原创作者:@广平营养师

全国健工委食品安全宣教中心副主任  原互联网企业食品安全舆情总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