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八般武艺都能用上的职业

(2020-12-31 22:38:00)
标签:

育儿

杂谈

    第一拨90后今年三十而立,我儿子也是其中之一。这一晃就是三十年的光阴,猛然间有种恍惚感。对此,我还有点不太习惯,因为拥有一个30岁的儿子,足以证明自己老了。在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30岁就意味着人到中年,当然现在不至于,如今中年的标准至少应该是40岁。

自从2010年儿子去美国留学,他在美国已经整整10年了。留在我记忆里的,只有儿子在家的头20年。回想这20年的育儿经历,最大的体会是,以前学到的所有知识不仅都能派上用场,而且还远远不够用。想想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真正能用到工作上的其实非常少。然而,对于养育孩子来说,即使你有十八般武艺,还是会觉得本事不够多。

养育孩子最繁忙的还是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我的育儿知识是零基础。那年代没有月嫂,我也没雇保姆,因为居住面积有限,好在我的工作不用坐班,有时间自己带孩子。

婴幼儿阶段最需要学的育儿知识,主要是医药、保健和营养学。每天要琢磨让孩子吃什么能长得好,如何锻炼身体、少生病,以及得了小病如何自己调理而不去医院。孩子很少生病,说明我这家庭保健医师当得还不错。但孩子养得又矮又瘦,我得承认自己这营养师和厨师当得实在不合格。

最自责的还是安全护理方面,因照顾不周而问题多多。儿子一岁的时候还不会走路,自己从婴儿车里翻出来,磕破了下巴,缝了两针。2岁多的时候,已经能满地跑了,玩砖头砸了自己的头,缝了4针。5岁那年的夏天,儿子自己在家玩,只是从沙发上滑落,胳膊居然就骨裂了。想起邻居家小女孩在幼儿园摔了一跤,胳膊骨折了,看西医骨科,打石膏三个月之后,发现骨头接错位了,只能重新接骨,再打石膏三个月!结果那漂亮小姑娘的胳膊上留下了难看的长长伤疤。我带着孩子去了北京有名的中医骨科医院,儿子的胳膊上被涂抹了一种黑色的膏药,然后是小夹板吊着胳膊一个月之后就痊愈了,也没有留下任何疤痕。我内心的感慨是,做父母要耳听八方,为孩子择医要多动脑筋。 

令我比较有成就感的是,在孩子两岁前教他识字,三岁的儿子已经能自己读大厚本的幼儿故事书了。所以,我没有被孩子缠着读故事书的经历。教小孩识字属于语文老师的工作,不过,教不到2岁的幼儿识字,需要一些技巧,我花了不少心思,可以说是一项成功的教学实验。

儿子5岁的时候,我本想培养他学绘画,可幼儿园老师郑重地找我谈,说我家孩子很有音乐细胞,建议带他学乐器。我当时并不认可幼儿教师的评价,因为在儿子3岁的时候,有亲戚送了一台电子琴,我没有看到儿子像诸多传说中的音乐神童那样热衷于弹琴,由此料定儿子没啥音乐细胞。然而,当我问儿子,是选择学画画还是学乐器?儿子毫不犹豫地表示要学乐器。为了让在家闲置多年的电子琴派上用场,给孩子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电子琴班。

我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还没开始学就先买钢琴,因为教训比比皆是,大多数孩子学几个月的钢琴就坚决不学了,钢琴成了家里最占地的高级废物。我对孩子学音乐的期望并不高,只是希望他能学点乐理,会识五线谱就足矣了。接送孩子学琴很辛苦,骑着自行车拉着孩子,大概有3站地,这是个体力活。回到家里还要督促孩子练琴,起个好听点的名字,我属于孩子才艺培训的陪护师。最终的结果证明,幼儿教师比我识货,儿子确实有音乐细胞,对音乐很有悟性,学琴四年就通过了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琴9级的考试,这是电子琴的最高一级。儿子学琴的效率相当高,这四年不仅学了乐理,考过了电子琴的最高级,居然还学会了作曲,这样的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最初期望。

儿子上小学以后,学校时常要求家长做很多琐碎的杂事,譬如指点孩子做手工,监督孩子练跳绳等等。所以,家长实际上是孩子的校外辅导员。在儿子上小学的头两年里最令我头疼的事情,是经常被老师一个电话叫到学校听训话,内容千篇一律都是谈孩子的纪律问题。虽然在职场上我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但还是要耐住心中的烦躁听儿子班主任的告状。班主任老师很年轻,也很敬业,就是思想有点守旧,总是希望所有的孩子能坐得笔直听课。说实在的,让成年人坐45分钟不动也很不容易。

按照我的教育理念,孩子的小学阶段应该是以娱乐为主,课余时间多参加文体活动,多培养一些文体方面的业余爱好。我给儿子报了游泳班,兵乓球班,体育馆就在我家门口,不用接送。等一年级学完了汉语拼音,我又在少年宫给儿子报了以游戏方式授课的趣味英语班,距离比较远,又是一项接送的力气活。

我的素质教育计划最终是让位于应试教育,从儿子小学四年级开始,我也脱不了俗,带着儿子进入了小升初应试大战的轨道。其实,我们登上升学竞争的战车算是比较晚的,很多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奋战了。当时的北京,已经取消了小升初的统一考试,实行电脑派位,而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则是各自实行选拔性考试。至于择校考试的资格,则是参加该校在周末办的奥校。我看到的是非常畸形的教育现象,小学校里的课程非常简单,校内的学业确实是减负了。然而,小学生们周末要涌到中学去上高难度的奥校课程以及各种用于择校考试的课程提高班。这意味着,校内减掉的学业负担在校外加倍地补回来了。

当年小升初的升学竞争,其实是用弯弯绕的奥数题和初中的数学课程来选拔小学生。那些弯弯绕的奥数题,有不少我连题目都看不懂,好在儿子不但非常喜欢奥数,还很在行。至于儿子不懂行的初中数学,我居然没有忘,靠记忆捡回的初中代数、几何都派上了用场。那几年我经常在单位开大会的时候埋头做儿子的数学题,因为奥校留的作业不仅题量大,难度也很大。小升初的战斗,最终我们大获全胜,儿子不仅如愿考进了全北京市名列前茅的名校,还进了实验班。

儿子上初中后,我能辅导的也就是数学和物理。别看自己从事写作,对儿子的作文我却无法指点,因为中学的作文是针对中考和高考的应试作文,与我的写作理念相差甚远。等孩子上到高中,我已没有能力辅导任何课程了。好在儿子就读的是北京市的名校,有名师指点。我发现,无论以前在学校学了什么,最终能记住的只是一些最基础的内容。高中的数学和物理我还能记得一些基本概念,而大学的微积分却连基本概念都忘掉了,尽管当年曾经把厚厚的《吉米诺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整本的题都做过。

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最折磨人的是孩子进入青春期,最难解决的是青春期的心理问题。按理说,父母应该成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咨询师,但中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不仅摧残了孩子们的身心,也几乎逼疯了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中国的应试教育最大的危害,是摧毁了学生的自信心。虽然我读了不少心理学的书,但面对学业压力下近乎心理崩溃的儿子,我发现自己没什么有效的应对能力,只能自叹无能。

以应试为目标的基础教育缺失的内容太多,其中最明显的是缺失职业规划教育。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前需要选择专业时几乎都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我家儿子也不例外,因为不了解任何学科,所以不知该选择什么专业,最后我替他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然也是我帮他选了学校。儿子的高考结局很惨,虽然考分超过了第一志愿学校录取分数线8分,但却落榜了!那年的高考有着可恶的“15%的调档线,这意味着高出分数线10分以内的考生都有可能落榜。而所谓的调档线其实就是中国高考录取制度的黑暗线,所有的黑箱操作都是在这调档线里进行。

第一志愿一旦落空,第二志愿根本接不住,直接掉到了井底,最终的结果是,儿子的分数比被录取的学校高出了100多分!这口气,儿子实在咽不下去!他的高中老师也叹息,每年都能看到不少好学生掉进高考的陷阱里。周围的亲朋都埋怨我,显然是我选择学校失误,我自己当然也很内疚,可我自知不是神仙,在高考之前填志愿,只能根据孩子的两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来估算。真是很难想象,居然会有这么荒唐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这都是一些神经不正常的人设计的高考程序,不知害了多少孩子!

原本没有出国打算的儿子,被逼无奈,愤然出国留学。经历了万恶的中国高考,我是由衷地感谢美国的教育,儿子去美国留学之后,一切都发展得很好,包括优异的学业,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自主的处事能力。有网友看了我的博文,得知我儿子在美国上了常春藤盟校,毕业后去了谷歌公司工作,想向我讨教孩子在美国如何选专业、求职等问题,以为我很有经验。其实,我一概不知,儿子到了美国之后,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包括选学校、选专业,以及求职就业。看到国内的同学、同事在自己的孩子求职就业时,都忙着帮自己的孩子找关系。我觉得很庆幸,儿子在美国能够凭本事而不是靠关系找工作。他如果在国内求职,我注定还得因自己没能力找关系而内疚。

养孩子的第一个十年,我的生活虽然很忙乱,但心情是愉悦的,孩子的成长带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养孩子的第二个十年,虽然身体的劳累在减少,但精神压力和心理焦虑在增加,孩子的成长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烦恼,而这些烦恼的源头是畸形的应试教育。幸亏没有第二个孩子,想想都觉得心太累了!

90后已经陆续开始结婚生子,最高记录是,广西的一对90后夫妻生了10个孩子!

明天就是新的一年,第二拨90后将进入三十而立之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