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求卓越

(2021-01-19 15:21:38)
标签:

枪击案

芝加哥大学

教育

杂谈

   美国的枪击案报道得多了,我逐渐XI以为常。但看到芝加哥19日发生的连环枪击案,遇难者中有芝加哥大学的中国博士生,不由地仔细关注报道,再看到遇难者的名字Yiran Fan,我立刻不淡定了,马上发微信问儿子:是你的中学同学吗?收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内心的震惊可想而知,这个事实太残酷了,因为心理距离太近了,小范是儿子初中的同班同学。几天来我一直感到心情沉痛,为小范也为曾经在一个教室里一起开过数次家长会的小范父母心痛不已!

对于这一不幸事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劝儿子换个安全国家,我知道他没有回国发展的打算,但禁枪的国家有的是。可是儿子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归咎于芝加哥大学所在的地区治安不好。

我在2012年赴美时曾经游览过芝加哥大学,之后还写了一篇博文“美国芝加哥大学”,发表的时间是2013127日。我把自己当年写的这篇博文找了出来,又重读了一遍。文中提到了芝加哥大学地处不安全地段,并用“枪林弹雨”来形容,没想到如今成了血染的事实。看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选择学校不仅要看学校排名、专业排名,还要看地理位置。不过,回想十年前我为儿子留学选择学校的时候,也未曾考虑过学校环境的安全性问题,因为那时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我估计,这次枪击案之后,中国留学生选择芝加哥大学的人数会骤减。

儿子的中学同学最近几天都在写回忆文字,儿子也把一些同学写的相关文章转发给我看,其中有一篇小廖同学写的长文,我认真读了不止一遍,因为文中涉及的话题令我思绪缭绕乃至浮想联翩。这是小廖同学于2016年写的一篇访谈文章,谈及了小范同学的梦想与执着。文中提到了小范同学的职业规划是当大学教师,而这一职业的门槛是博士学位,这是他读博的主因。另外,文中提到了小范同学在申请读博的过程中经历了3年的挫折,并详细描述了他在受挫时期的焦虑。小廖当时正在做一项系列调查,用以反映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读博的艰难。

   关于在国外读博的不易,我是很了解的,因为我自己的研究生同学就有在国外从30多岁读到50多岁才拿到博士学位的例子。然而,我还是没有想到,小范会在学业上经历了三年的挫折,毕竟他是当年有名的学霸。不过,小范的学业挫折到来的时间其实是比较晚的,仅在申请读博阶段才出现,而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并不读博,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只有诸如大学教师和高端理论研究等极少数职业才有博士学历的要求。与小范同学相比,我儿子受挫的时间来得早多了。

 小范在中学是标准的好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性格好、人缘好、自我管理能力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夸赞,自然也不用家长操心。我家儿子不属于这一类,他从初二就开始厌学了,在学校经常惹是生非,不是像在小学那样只是课堂纪律方面的小问题,而是惹出令人头疼的各种大麻烦。我当时束手无策,自认无能,学了那么多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却都用不上,不知如何对付青春期的叛逆男孩。同时我也很疑惑,班里像小范那样的好学生很多,人家的孩子怎么没有显示出难以解决的青春期问题?

儿子的学业在初一和初二也还算比较精彩,多次获得市级数学和外语竞赛的大奖,但到了初三开始进入中考备战时,他的成绩就开始一路下行了,每次的年级排名都达不到可以加分的名次。令我和学校老师都感到意外的是,儿子的中考发挥正常,最后居然成为两个实验班里唯一靠裸分考进本校的学生。

上高中后,小范同学和我儿子不再同班了。儿子虽然还留在了理科实验班,而小范则进入了理科竞赛班,这是由全校最顶尖的学生组成的更高档次的实验班,他们要参加校外的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也就是说,小范同学在高中如同初中一样都属于学校的尖子生,而我儿子上高中以后已经远离那个层次了。尽管儿子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但上高中之后疲于应付其它短板学科,他已经没有余力参加数学竞赛了。

当年,学科竞赛成绩是北京学生进入清华北大重要的敲门砖,并在高考成绩之外另外加分。不言而喻,与裸分考进清北的考生相比,有加分的考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小范同学是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进的北大,所谓自主招生是有很多硬件要求的,不仅包括全国竞赛和市级竞赛的获奖,还包括平时学校期中期末统考的年级排名前多少名等等。所以,平时的每一次期末考试乃至期中考试的年级排名,都是在为考进清北添砖加瓦。因而,即使是像小范这一类的学霸,平时的学习也始终是不能松劲的。

我从旁观角度看,儿子在高中跟学霸型的同学相比,差距最大的是缺乏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学业压力本身以外,儿子很难接受一个现实,就是曾经优秀的他,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他的现有成绩注定是与清华北大无缘。儿子到了高三备战高考阶段,情绪失控到近乎精神崩溃。

我的中小学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整个小学我连一篇作文都没写过,等我写第一篇学校布置的作文时,已经上初二了。我的青春期是在看小说中度过的,学校既没作业也没考试,我没有体验过90后这一代所经历的应试教育。我不知道如果换作少年的自己,在沉重的学业压力和残酷的升学竞争下是否也会精神崩溃?我对中国这种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持全面否定态度,但也无可奈何。我能做到的仅仅是不给儿子施加任何心理压力,告诉他一切尽力而为,考什么档次的大学都无所谓。不过在学霸云集的环境里,让儿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实属不易。万幸的是,儿子的高中任课老师是一批业务精且素质高的心灵导师,特别是儿子的班主任,成为儿子熬过高中艰难三年的重要精神支柱。

外地的家长往往以为,北京的孩子考大学很容易。实际上,如果不考虑学校的档次,确实不难。然而,如果都以北大清华为目标,无疑是大家都挤独木桥,那就不是一般的难了,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像小范同学那样是超级学霸。那年他们所在的中学创下了一项记录,即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在北京的所有中学里位居第一。原因很简单,一些意识到自己考不上清北的学生,不想降低学校的档次,只好出国留学。十几年前,高中毕业不参加高考直接出国留学还属于极少数,不像现在已经成为常见现象。

儿子所上的中学是北京的一所名校,我记得该校当时的校训是 “追求卓越”。那时我觉得这校训挺不错的,不仅简短有力,而且很励志。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应该有所追求,这追求也应该有一定的高度。过了这么多年,我再仔细琢磨,感觉“卓越”这标准太高了,对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太大。卓越其实是没有尽头的,全国高校的尽头是清华北大,可清北在国际高校排名榜上根本进不了优秀榜单,离卓越更是差得太远。即使一路都进的是世界名校,工作之后的卓越又是一座比一座更高的山……

我写此博文时特意上百度搜了一下,该校现在的校训是:诚信、严谨、求是、拓新。这个新的校训不知是哪年改的,四平八稳,挑不出毛病,不过没有原来的校训容易记住。

“追求卓越”对儿子那一拨中学生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别说是学霸级别的小范同学,就是我儿子这种被中国的应试教育消灭了全部自信的学生,出国留学之后居然还嫌本科读的普度大学档次不够高。实际上,普度大学不仅是世界百强大学,还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而清华北大至今一个诺奖都没得。想起儿子开始就读普度那年,普度大学化学系的现任教授根岸英一刚刚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给儿子的入学增添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不过,话也说回来,如果不是当时为儿子申请国外学校时已经错过了新生报名季,可供选择的学校寥寥无几,我也确实会考虑申报比普度排名更靠前的大学,毕竟选择尽可能卓越的学校是中国家长普遍的心态。记得儿子申研时被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同时录取,他为了能和已在布朗的女友在一起而断然舍掉了哥大,我还由此痛心了很长时间,认为他舍高就低了。后来听说哥大附近的治安不好,这才庆幸儿子去了环境优美安逸的布朗大学。

小范同学追求卓越的档次比我儿子高多了,他北大毕业后本来已在北大读研,却毅然放弃了北大去英国剑桥,读完剑桥的硕士又到学术水平更高的美国读博。芝加哥大学的经济专业是全美高校排名第一,小范在申请读博阶段尽管不太顺利,却依然坚守直至最终成功。中国学子追求卓越是有传统的,这已经成为深入骨髓的一种文化意识。

我这几天一直在执拗地想,如果改变一下空间点或者时间点,是否就能改变这个不幸的结局?也就是说,如果小范追求卓越的标准稍微低一点,头一次申请失败之后就离开芝加哥大学,改去申请别的学校,那就可以躲过这一劫了。毕竟美国的优质大学众多,选择余地还是很大的。改换读博的学校意味着彻底改变了生活轨迹,这样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远离了这一不幸事件的坐标系。总之,我是由衷地希望能通过种种“如果”,换回小范的生命,毕竟承载卓越学业和事业的是鲜活的生命。

谁都无法否认,美国的优质大学在数量上是世界第一的,可是像芝加哥大学这么一流的学府却是位于治安不好的地带,这种安排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其结果必然是给芝加哥大学的声誉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美国曾长期以来作为灯塔国存在于世界之巅,最近几年却暴露出诸多问题,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社会治安与人身安全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