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
(2021-01-19 15:21:38)
标签:
枪击案芝加哥大学教育杂谈 |
对于这一不幸事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劝儿子换个安全国家,我知道他没有回国发展的打算,但禁枪的国家有的是。可是儿子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归咎于芝加哥大学所在的地区治安不好。
我在2012年赴美时曾经游览过芝加哥大学,之后还写了一篇博文“美国芝加哥大学”,发表的时间是2013年1月27日。我把自己当年写的这篇博文找了出来,又重读了一遍。文中提到了芝加哥大学地处不安全地段,并用“枪林弹雨”来形容,没想到如今成了血染的事实。看来,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选择学校不仅要看学校排名、专业排名,还要看地理位置。不过,回想十年前我为儿子留学选择学校的时候,也未曾考虑过学校环境的安全性问题,因为那时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我估计,这次枪击案之后,中国留学生选择芝加哥大学的人数会骤减。
儿子的中学同学最近几天都在写回忆文字,儿子也把一些同学写的相关文章转发给我看,其中有一篇小廖同学写的长文,我认真读了不止一遍,因为文中涉及的话题令我思绪缭绕乃至浮想联翩。这是小廖同学于2016年写的一篇访谈文章,谈及了小范同学的梦想与执着。文中提到了小范同学的职业规划是当大学教师,而这一职业的门槛是博士学位,这是他读博的主因。另外,文中提到了小范同学在申请读博的过程中经历了3年的挫折,并详细描述了他在受挫时期的焦虑。小廖当时正在做一项系列调查,用以反映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读博的艰难。
儿子的学业在初一和初二也还算比较精彩,多次获得市级数学和外语竞赛的大奖,但到了初三开始进入中考备战时,他的成绩就开始一路下行了,每次的年级排名都达不到可以加分的名次。令我和学校老师都感到意外的是,儿子的中考发挥正常,最后居然成为两个实验班里唯一靠裸分考进本校的学生。
上高中后,小范同学和我儿子不再同班了。儿子虽然还留在了理科实验班,而小范则进入了理科竞赛班,这是由全校最顶尖的学生组成的更高档次的实验班,他们要参加校外的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也就是说,小范同学在高中如同初中一样都属于学校的尖子生,而我儿子上高中以后已经远离那个层次了。尽管儿子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但上高中之后疲于应付其它短板学科,他已经没有余力参加数学竞赛了。
当年,学科竞赛成绩是北京学生进入清华北大重要的敲门砖,并在高考成绩之外另外加分。不言而喻,与裸分考进清北的考生相比,有加分的考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小范同学是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进的北大,所谓自主招生是有很多硬件要求的,不仅包括全国竞赛和市级竞赛的获奖,还包括平时学校期中期末统考的年级排名前多少名等等。所以,平时的每一次期末考试乃至期中考试的年级排名,都是在为考进清北添砖加瓦。因而,即使是像小范这一类的学霸,平时的学习也始终是不能松劲的。
我从旁观角度看,儿子在高中跟学霸型的同学相比,差距最大的是缺乏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了学业压力本身以外,儿子很难接受一个现实,就是曾经优秀的他,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他的现有成绩注定是与清华北大无缘。儿子到了高三备战高考阶段,情绪失控到近乎精神崩溃。
我的中小学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整个小学我连一篇作文都没写过,等我写第一篇学校布置的作文时,已经上初二了。我的青春期是在看小说中度过的,学校既没作业也没考试,我没有体验过90后这一代所经历的应试教育。我不知道如果换作少年的自己,在沉重的学业压力和残酷的升学竞争下是否也会精神崩溃?我对中国这种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持全面否定态度,但也无可奈何。我能做到的仅仅是不给儿子施加任何心理压力,告诉他一切尽力而为,考什么档次的大学都无所谓。不过在学霸云集的环境里,让儿子保持良好的心态实属不易。万幸的是,儿子的高中任课老师是一批业务精且素质高的心灵导师,特别是儿子的班主任,成为儿子熬过高中艰难三年的重要精神支柱。
外地的家长往往以为,北京的孩子考大学很容易。实际上,如果不考虑学校的档次,确实不难。然而,如果都以北大清华为目标,无疑是大家都挤独木桥,那就不是一般的难了,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像小范同学那样是超级学霸。那年他们所在的中学创下了一项记录,即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在北京的所有中学里位居第一。原因很简单,一些意识到自己考不上清北的学生,不想降低学校的档次,只好出国留学。十几年前,高中毕业不参加高考直接出国留学还属于极少数,不像现在已经成为常见现象。
儿子所上的中学是北京的一所名校,我记得该校当时的校训是
我写此博文时特意上百度搜了一下,该校现在的校训是:诚信、严谨、求是、拓新。这个新的校训不知是哪年改的,四平八稳,挑不出毛病,不过没有原来的校训容易记住。
“追求卓越”对儿子那一拨中学生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别说是学霸级别的小范同学,就是我儿子这种被中国的应试教育消灭了全部自信的学生,出国留学之后居然还嫌本科读的普度大学档次不够高。实际上,普度大学不仅是世界百强大学,还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而清华北大至今一个诺奖都没得。想起儿子开始就读普度那年,普度大学化学系的现任教授根岸英一刚刚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给儿子的入学增添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不过,话也说回来,如果不是当时为儿子申请国外学校时已经错过了新生报名季,可供选择的学校寥寥无几,我也确实会考虑申报比普度排名更靠前的大学,毕竟选择尽可能卓越的学校是中国家长普遍的心态。记得儿子申研时被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同时录取,他为了能和已在布朗的女友在一起而断然舍掉了哥大,我还由此痛心了很长时间,认为他舍高就低了。后来听说哥大附近的治安不好,这才庆幸儿子去了环境优美安逸的布朗大学。
小范同学追求卓越的档次比我儿子高多了,他北大毕业后本来已在北大读研,却毅然放弃了北大去英国剑桥,读完剑桥的硕士又到学术水平更高的美国读博。芝加哥大学的经济专业是全美高校排名第一,小范在申请读博阶段尽管不太顺利,却依然坚守直至最终成功。中国学子追求卓越是有传统的,这已经成为深入骨髓的一种文化意识。
我这几天一直在执拗地想,如果改变一下空间点或者时间点,是否就能改变这个不幸的结局?也就是说,如果小范追求卓越的标准稍微低一点,头一次申请失败之后就离开芝加哥大学,改去申请别的学校,那就可以躲过这一劫了。毕竟美国的优质大学众多,选择余地还是很大的。改换读博的学校意味着彻底改变了生活轨迹,这样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远离了这一不幸事件的坐标系。总之,我是由衷地希望能通过种种“如果”,换回小范的生命,毕竟承载卓越学业和事业的是鲜活的生命。
谁都无法否认,美国的优质大学在数量上是世界第一的,可是像芝加哥大学这么一流的学府却是位于治安不好的地带,这种安排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其结果必然是给芝加哥大学的声誉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美国曾长期以来作为灯塔国存在于世界之巅,最近几年却暴露出诸多问题,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社会治安与人身安全问题。